图书馆里唯有纸张翻动的微响与读者均匀的呼吸交织,时间在文字的褶皱里被无限延展。每一本静立的书都是锚定心灵的航船,载着我们驶出盛夏的浮躁,航向精神的浩渺彼岸。当六月“月读之星”的航程圆满落幕,让我们循着他们的阅读轨迹,重拾那些被墨香点亮的思想碎片。
(一)

邓灵儿 外国语学院德语2022
东野圭吾是日本杰出的推理小说家,其于2021年4月创作的《希望之线》一经出版,便获得专业读者与大众读者的双重认可。笔者于六月反复研读此书,始终为其中的亲情羁绊所触动。
在东野圭吾的笔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世间永恒的命题,通过亲情与缘分的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希望之线》以咖啡店老板娘遇害案为开端,串联起多个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家庭故事。小说分章节叙述,各章节间暗藏玄机。开篇讲述咖啡店老板娘遇害后,视角转向一对夫妇——他们本有一双儿女,却在地震中痛失骨肉。因双方年事已高,考虑到生育风险,这对夫妇决定尝试试管婴儿技术。经历两次失败后,他们抱着最后一试的决心,终获成功。正当他们憧憬幸福之际,医生告知胎儿实为另一对夫妇的结晶。无独有偶,这对提供胚胎的夫妇同样是最后一次尝试,若失败便计划离婚。而这位即将离婚的妻子,正是开篇遇害的咖啡店老板娘。读到此处,不禁感叹东野圭吾叙事之精妙。案件的真相是:尽管得知胎儿非亲生,这对夫妇仍决定生下孩子并取名萌奈。不久后,萌奈的养母病逝,养父因始终怀有“夺走他人骨肉”的愧疚感,与萌奈关系疏离。为弥补缺憾,养父开始寻找萌奈的亲生父母,最终找到了咖啡店老板娘。老板娘随即联系前夫分享喜讯,然而此时前夫已有新女友。该女子因害怕失去伴侣,失手杀害了老板娘。故事结尾,真凶自首,萌奈与生父相认,同时也与养父解除隔阂,三人共同生活。掩卷沉思,《希望之线》中那看似纤细的羁绊,实则承载着无法割舍的深沉爱意。
(二)

黄晓婷 法学院法学2024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剂“良药”从不苦口,却能悄悄驱散认知里的迷雾——读历史书,能借过往经验规避成长的弯路;读文学书,能在他人故事里学会共情与思考;读专业书,更能为认知搭建清晰的逻辑框架,让原本模糊的困惑变得通透。它不是一次就能见效的“猛药”,而是需要慢慢品读、细细吸收的“良方”,在日复一日的阅读里,让人的眼界慢慢开阔,思维渐渐成熟。阅读亘古亘今,延绵在每个神州华胄的心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褪色的记忆于脑海里斑驳脱落,俯身轻拾却已破碎满地。隐约回忆髫年时缠着姐姐念书的画面。彼时暮色降临,霞影灼灼无声蔓延。我与姐姐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疯玩了整日的我,只有此刻才愿静下来——稚嫩的小手捏着绘满插画的故事书,炯炯的眼眸追着姐姐的指尖,听她讲狐狸的狡黠、小鹿的善良。那时尚不懂得“医愚”的深意,却已在故事里分清了善恶、读懂了简单的道理,像蒙尘的小窗被轻轻推开一条缝,漏进第一缕认知的光。如今想来,这便是我与书籍的初遇,也是这剂“良方”悄悄滋养我的开端。
从髫年捏着插画书好奇追问,到如今捧着典籍与先贤对话,书籍这剂“良方”,始终以温柔的方式滋养着我的心灵——它从不是苦涩的汤药,而是浸润蒙昧的春雨。当我们在文字里拂过盛唐的月光、触摸先秦的竹简、在哲思的星河里与孔孟对话、同老庄谈玄,认知里的蒙昧便会被慢慢浸润,精神的原野也会渐渐盛开出繁花。这般被书香滋养的人,独行时从不感到孤单。他们的心里装着千年的故事、万里的山河,即便孑然一身,也像有无数智者相伴,能在静谧中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身处喧嚣时,也能因书中沉淀的清醒,不被世俗的浪潮裹挟,自有一份“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笃定。于渴望成长的我们而言,读书便是给心灵“培土育苗”。那些藏在书页里的星光,终会化作心底的底气,让我们既能在独处时拥抱丰盈,也能在前行时手握方向,活成“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的从容模样。
这份被书香滋养的丰盈,藏在每一次指尖触碰到书页的瞬间。指尖凝香,翻动的书页似轻华蝉翼,被细腻地拨弄,心湖随之潺潺作响,皱起一池荡漾的涟漪。在无声阅读中,掀起一股无穷尽的情感。这寂静心湖,时而平静,时又激荡,像是故事在娓娓道来。曼妙的行间字里,墨香如许,笔触间的千年韵味流淌在宣纸的纤维里。文字仿若在呼吸,每个起承转合都洋溢着情感。我们穿梭于跨越千年的隧道里,拂去历史蒙上的纤尘,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脚丈量不到的大千世界,眼看不见的瑰丽光景,书可以描绘。
阅读中,我结识了仙风道骨的青莲居士,与他举杯邀明月时,读懂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驱散了我曾因挫折而生的怯懦;同苏东坡漫步承天寺,看“藻荇交横”的月色,学会了在逆境中寻得“闲人”的从容,消解了我对困境的偏执;共鸣杜子美“朱门酒肉臭”的悲叹,懂得了家国情怀与人间疾苦,打破了我曾局限于自我的狭隘。这些跨越千年的对话,像一把把小刷子,轻轻扫去我认知里的蒙尘,让心愈发清明——这便是“善读医愚”最真切的模样。春去秋来,夏晓残冬,十几载韶华里,我切身体会到这剂“良方”的力量。
我合上书,翘首眺望钟艳娴图书馆的窗外。风又吹过窗棂,带着蝉声掠过书脊。我轻轻摩挲着纸页,忽然更懂“善读之可医愚”的深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古训,而是十几载阅读里,书籍帮我扫去蒙尘、开阔眼界、清醒认知的每一个瞬间。那些在墨香里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早已融进血脉,让寻常的眺望里,藏着被“良方”滋养后的丰盈,也藏着告别蒙昧后的清明。
(三)

黄辛怡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23
从学习到工作的过程中,阅读成为了我进步的阶梯。每一次完成对一本书的阅读,便是完成对人生体验的一次升华。在最开始懵懂的阶段,从《查理九世》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日死去之人苦苦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再也回不去的曾经。把握住这七个字母,周而复始,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天,才会拥有一个永无遗憾的生命!”领悟到了对于生命与时间所带来的厚重,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愈发觉得人生在世的过程中以自我感受的丰盈为美。
现在这个时代错综复杂,我们每个人知道的东西都有限,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一小块天地。读书就是帮我们跳出这口井的最好办法。通过看书,我们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各种各样的想法。在信息洪流中寻得一叶扁舟,得以专注于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更重要的是,阅读的作用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在于内心的修养与人格的升华。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塑造着一个人的品性。阅读让我们在大千世界中守住一份宁静,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内心的纯粹与善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是洞悉世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从容,是历经磨难后依然保持内心的光明的豁达,更是在未来所谓单一的生活方式中岁月里时常盛满的丰盈。
而今,当我回望自己的阅读旅程时,发现那些读过的书早已内化为我的精神财富,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它们不是尘封在书架上的装饰和电子屏幕上的蓝光,而是活跃在我日常思考与决策中的活水源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为我提供了一方水草丰美之地,让我能够暂时抽离现实的纷扰,与内心最真实的自己相遇。路行至此,我仍然特别感谢曾经所读过的书,在我目前的阶段中给予的帮助和实质性的鼓励。为此以查理九世中每册的结束语作为结尾,谨以此书纪念我的童年时光,那是一段稍有遗憾的美好时光。
(四)

林海清 经济学院金融学2023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一本书名《活着》的书,全文讲述的却是死别。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什么浪荡事都干过。在他赌博把家产都败光后,此后他的一生厄运连连,命运仿佛在和他开玩笑般,他经历了父亲的死、伙计的死、被抓去当兵后战友的死、在好不容易返乡后得知母亲也早已病逝、女儿凤霞也因一场高烧聋哑。但命运并未放过他,他的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妻子家珍病重而死,女儿凤霞在生产后大出血死了,女婿二喜在工地被钢筋板压死只剩下了他和外孙苦根,本以为他还有孙儿陪伴,但苦根也因吃太多豆子撑死了,最后福贵在市场买了一头老牛,他给老牛取名叫福贵。故事的最后就是年迈的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
整本书最让我痛心的是有庆的死。县长夫人生孩子大出血急需供血,有庆第一个跑到医院献血,但医生全然不顾有庆死活直至没有了心跳才停手。他带着善意献血结果被当作草芥一般对待。“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读完整本书,我也就理解了作者前序为什么说以旁观者的角度无从下笔。以旁观者的角度富贵的一生相继埋葬了自己的至亲,福贵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他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的一生应该也算得上在苦难中带着幸福吧。即使家道中落,家中旧仆依旧对他礼敬有加,即使穷困潦倒,他的妻子不离不弃。他的子女、女婿、外孙等都孝顺且懂事……他拥有过他口中所说的一切。所以人生的价值,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旁观者清,当局者亦清。他不抱怨生活带给他诸多的苦难,他感激地活着。
初读《活着》只觉得是讲述富贵一生坎坷的故事,再读《活着》从富贵的苦难中感悟到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也就理解作者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的时候,我也会问我自己,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看这本书,我想告诉自己,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生命中其实是没有那么多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活着就是幸福了。生活中,还有千千万万个“福贵”。
文字虽无声,却又振聋发聩。《活着》的力量跨越空间和时间,带给我们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冲击。活着是品鉴生活之苦,是承受生命之重。活着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之贵,是最大的价值感。

获奖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