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凯欣 外国语学院德语2102
对我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场所莫过于图书馆那幽静的一角。翻开一本本厚重的书籍,就像是打开了无数个纷繁复杂的人生画卷。我喜欢以一种“上帝视角”去阅读,仿佛自己正趴在云层之上,静静地观察着书中人物的一日生活,而每翻一页,都满怀期待地希望下一章能有更多的情节反转。
最近,新剧《玫瑰的故事》的播出引起了我的关注。从这部剧被宣告翻拍开始,我就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在我眼中,原著作者亦舒无疑是一位奇女子。在她的笔下,《承欢记》中的角色被她刻画得立体而生动,让我结识了坚强上进的麦承欢;《喜宝》更是一部鼓励女性独立的神作,我了解了勖聪慧的特立独行;《我的前半生》的精彩与引人深思,罗子君和凌玲的故事,我们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些都是亦舒笔下的经典之作,阅读原著,读者往往能更加深入地代入其中。
然而,越具有戏剧性情节的作品,就越容易被影视化。这究竟是一个好的趋势,还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呢?
亦舒,这位香港女作家,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并深入探讨婚姻与爱情。在她塑造的人物中,女性往往独立而坚强,她们在事业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这么想来,这么优秀的作品被影视化,似乎也并不奇怪了。
每到毕业季,总会让人感到一丝惆怅。梅雨季节的来临,仿佛也预示着轰轰烈烈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看着学长学姐们穿着学士服拍摄毕业照,我总会预想着明年此刻的自己,是不是也会和他们一样。但随之而来的,除了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一丝不明所以的畏惧。
现在步入大三,我时常感到害怕自己会掉队。在学习上,我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竞赛中,我害怕自己会掉链子,影响整个队伍的表现;在生活中,我又担心自己不够独立自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图书馆,翻开了余华的《活着》。虽然我已经读过余华的许多作品,但《活着》却是我尚未细细品味的一部。我害怕书中的情节会让我感到太过难受,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读了下去。
《活着》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沧桑巨变和人性的悲欢离合。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从富家少爷到贫苦农民,他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和生活的磨难……他的儿子因意外事故去世,女儿在饥荒中饿死,妻子也离他而去。然而,最打动我的是他在面对这些困境时,始终坚守着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他用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最终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活着》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变故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告诉我,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用坚持和勇气去面对困难,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相比之下,现阶段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许多糟糕的事情接踵而至。但当我读到福贵的故事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或许,我们时常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苦恼,为社团事务繁琐而厌倦。但这些都是青春特有的经历,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书籍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能让我们在阅读中净化心灵,从而获得开解自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