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书香广商

书香广商

我馆举办第四期阅读马拉松活动

2023年3月3日至3月16日,由校党委、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广州商学院图书馆承办,图书馆学生服务委员会协办的第四期阅读马拉松活动,以线下摆摊加线上打卡的方式开展。此次活动持续14天,共吸引了200名读者参与。经过严格的筛选、查重和评分,最终评选出12篇优秀作品。

如果说,奔跑是一种生命的释放,那么,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的跋涉。当阅读遇上了马拉松,是一场耐性与毅力的挑战,是一场专注力与记忆力的挑战,是一场“书”与“你”的挑战。本次活动的参与者需要在图书馆门口领取盲盒内的任务书籍,并登记报名信息,加入微信打卡群,在十四天里完成所抽取书籍的阅读,并坚持每日打卡,打卡内容可以是书中触动心弦的一段精彩语录,也可以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打卡结束后三天内需提交一份1000至2000字的读书心得,并附上一份查重率30%以下的查重报告。

此次活动借由阅读方法、阅读者群体、阅读社交结合、通过线上检测方式,兼顾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宣传悦读的理念,提升读者的阅读自觉性,同时号召读者克服碎片化阅读,让参与者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魅力。校园因书香而美丽,因阅读而充盈,凭文化而富有。

image.png

活动现场照片一

image.png

活动现场照片二

部分获奖作品:

(一)

image.png

安彦霖 经济学院互联网金融2102班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读季羡林《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本书的书名取自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苏轼的这首词表达了在人生逆境之时,偶遇风雨也仍然保持旷达超脱的心境。这一句诗正好映照了季羡林先生的处世心境,便有了这本散文名作。

这本书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时间、回忆与老年的文章,真诚、质朴的文字,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全书分为“一寸光阴不可轻”和“不喜亦不惧”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寸光阴不可轻),季羡林以耄耋老人的身份循循善诱地告诉人们一些质朴的哲理: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如何看待不完满的人生,以及对待时间应采取的态度。他以慈爱的教诲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盼,用淳朴的话语告诫年轻人为何要珍惜光阴。每年除旧迎新之际,他便展望未来、回望过去,豁然直面年龄、回忆与离世。第二部分(不喜亦不惧),季老回望一生,从少时离家奔赴济南念书,到成为清华的教授,其间,经历了蒋介石的猖狂反共、日军的野蛮入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自我的经历照见时代的缩影。将生病时的点滴感悟,汇聚成对医生的感恩,还提及老年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去,以及自己的长寿之道。

书中有很多在反复提及的事情,比如留德十年心中的不安、离开母亲心中那份愧疚感、对于贤良妻子和“老祖”的感激之情,但更像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一位老人慢慢的提起他的过往,慢慢的将他人生的点点琐事向你倾诉。当笔触聚焦在国外留学十年生活中时,我是震惊的。因为与我的想象大为不同,季老每一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死亡,就像是书中所写的那样“天天饿着肚子,死神时时威胁着自己,飞机无时不在头顶上盘旋,死神的降临只在分秒之间。”我可以想象到漫天飞机的压迫感,但究竟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还是会少一分担惊受怕。我所知道的是,我现在生活在宽敞明亮的屋子内,出门便是蓝天,虽然有时可能遍布乌云,但是从来没有“漫天飞机盘旋”,我享受着受教育权,享受着一切公共设施,时间久了,我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其实不然,这个时代并不太平,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更应该学会珍惜,体会现有生活的来之不易。

故事后来聚焦到了老年时代,三次迈入三〇一医院大门,被季老戏称为“一进宫”“二进宫”和“三进宫”。虽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但是步入医院的那一份紧张感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减,关于“死亡”的话题,终究是绕不开的。

在季老《笑着走》这一篇文章中,他曾这般解释他对于死亡的看法:“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这句话是说,死是不可避免的。对待不可避免的事情,最聪明的办法是,不可避视之,然后随遇而安,使不可避免的危害性降至最低点。这是一种“既然我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一件事情的结果,那么我就试着去接受他,这不是妥协,而是另一角度的面对”的人生态度。

人总是害怕去面对那些让他们感到畏惧的事情,考试失利、爱而无果、生死离别等等。“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失败的情绪肆意蔓延。”这种可怕的情绪一旦开始蔓延,我们的注意力便无法聚焦在事情的本身,比如对于试卷的真实掌握程度,和曾经的挚爱相处时有什么摩擦从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以及担忧死亡的人们总是忘记此时此刻他还活着。关注生活本身,而不是背后的情绪,人总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

季老的座右铭是陶渊明的那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的一生便是处在这样的“大浪”中,潮起潮落,但他的心境却是“不喜亦不悲”。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最深的收获。我还没确定我的座右铭是什么。但是,我希望,至少,我应该需要做个自谦的人,做个少偷懒的人,做个不断认识自我并努力修正的人。

季老有句话让我觉得很受用:“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人真正的成熟就是从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不完美开始的。

喜欢看季老的文字,亲切朴实,像一位长辈在讲自己过去的故事。读完这一本好书,总觉意犹未尽,季老把我们领进门并为我们开了一扇窗,参悟修行全靠自己个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象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二)

image.png

涂依萍 法学院法学2101班

读《生死疲劳》有感

我总算将《生死疲劳》读完了,感觉非常兴奋,我每天读一小时左右,坚持了十四天之久,这本书的吊诡和磨砺的确是令人百感交集。整篇文章思绪天马行空,让人以动物之眼观察和体验了农村之变革。读完这部《生死疲劳》后,我觉得自己似乎像在体验生生世世,明明是在单纯地用眼睛观察着某个故事,但又仿佛是自己在轮回转世,懂事的开放,悲惨的合作,自大的金龙,命苦的宝凤,倔强的蓝脸……他们不停地调动着我的各种感官,各种故事清晰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也让我从此对生活中的一切多了一份观察,同时西门驴的潇洒,西门牛的悲壮,西门猪的牺牲,西门狗的坚守和西门猴的淡然也牵动着我的心弦,我跟随着它们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与死亡。

《生死疲劳》历时43年构思,仅43天完成,莫言说他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看到村口一个脸上有一颗痣的男人牵着自己跛脚的驴,他小脚的妻子跟在后面。这样一个奇怪的劳动组合让莫言不禁想要为他写一个故事,所以在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莫言就写完了这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书中把地主西门闹以及他死后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人的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读起来兴味盎然的同时也让我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了人生与人性。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长于那片土地上的人物,他们嬉笑怒骂、恣肆狂放,上演着不同年代特有的鲜活苦难,只是无论是故事中的人物或故事外的自己,在这种极度的伤痛中还是能微笑着,在幻灭与死亡的沉默中依旧可以迎来新的生命。

书中主人公西门闹是一个靠着勤劳致富、以德服人、风华正茂的地主,但却因为乡亲们的冤屈命归西天、含恨九泉。他陷入了六道轮回之中,经历了由驴到牛由猪到狗,由猴到人,看爱恨,也吃尽人间苦难。当西门闹轮回成一头驴的时候,他见到了自己的正房夫人白氏,她在丧夫之后仍然孤身一人寡居,一生悲苦。乡亲们则怀疑她私藏了西门闹的家财,并把她打成重伤。好不容易捡到一条人命,她却被村子里的老光棍污辱了清白。风言风语在村里传开后,白氏证明不了自己的清白,又羞又怒的她,最终自缢身亡。而后,西门闹轮回为狗时,又亲眼看见自己的女儿宝凤嫁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婚后生活极其乏味。更惨的是女儿的丈夫也早逝了,只剩下她一人带着儿子生活。在每一个悲惨苦难,奔波操劳的躯壳之下,都隐藏着道不完的艰辛和诉不完的不平。面对人生的重峦叠嶂,众人都在负重而行,无人享有豁免权。难道我们只能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而听之任之,毫无办法了吗?

回过头来细细品味《生死疲劳》,我们能发现许多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第一世,西门闹为驴,除了背很重的货物,就是为人们做坐骑,但他并没有借动物的身体来宣泄自己的恶意和不满,相反他选择干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善事,当他看见生前夫人白氏受尽酷刑和欺辱,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把欺负白氏的无赖村民踢出门外,保白氏一命;见一母驴为二野狼所围,他依靠自己的聪明与勇敢,打败连猎户也捉不到的恶狼;第二世,西门闹是牛,从早忙到晚,不停地犁地,劳动,时不时还会遭到乡亲们的鞭笞,然而他一直没有抱怨,并且对师傅的蓝脸始终保持忠贞;后来,他变成了猪,就算被圈在脏乱方寸之地,他也肩负起扩大猪群的责任,很快就接纳了猪圈里的生活,最终还舍身救下十多名掉进河里的小孩。

尽管人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却能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和方式。我们偶尔也会踏到苦难的片段,掉进挫折的泥沼中,我们可能都会怨天尤人,抱怨生活对我们的不公。但是,在经历了六道轮回,参透人生无常之后,我们才会发现,面前的烦恼简直不值得一提。于是,每一个看起来云淡风轻的人背后其实都是经历和背负了许多一般人无法容忍的东西。那些淋过的雨和雪,挨过的磋磨,根本压不住你,相反,这将拓宽你的格局,填满自己的生活,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莫言曾说:“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就越多”。那么,当你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时,又该如何面对呢?芸芸众生,皆为孤独扁舟,泅渡在自己的苦海里,当我们在痛苦中苦苦挣扎时,我们总会有一种渴望被理解与同情的心情,而这正是《生死疲劳》带给我们的力量。如果你正在苦恼诸事不顺,沮丧世事无常,不妨一读《生死疲劳》。

(三)

image.png

陈锦霞 国际学院会计学(国专升本)2005班

《自在独行》读后感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现代生活方式似乎让人群更加拥挤了,工厂里、地铁上、校园内、大街上……人们成群结队地穿梭栖居在城市这个巨大的水泥丛林里,透过表象,孤独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搅动着难以平息的波浪。从古至今,无数文人的诗句里也有太多关于孤独而行的佳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确实是一场独自完成的修行,再多的朋友,再至亲的亲人,也只是在某一个阶段陪伴了你一阵子,在某个坎坷中扶了你一把,从踏上人生旅途的那一刻,忠实相伴的只有我们自己。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老贾历数自己的成长路上那些难以忘却的故事,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如何在这个喧闹的时代寻找内心的宁静,如何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与自己相处。

书中老贾对其母亲描写的文段,我真的身临其境般看到一架纺车飞转的车轮在轻轻地呜咽与吼叫,纺车声声,温柔了寒窗,也唤醒了梦想。时间不紧不慢冲刷着世间万物,一切事物都以肉眼毫不觉察的速度在发展着,或细微,或浅显。文中老贾提及他和母亲的这段往事,也在衬出老贾的成长。就像他们母子间产生矛盾的时候,从激化再到最后和解,深刻体会到母亲心之所想……都能看出老贾母亲颇有孟母断机教子之风,母亲虽然没文化,但是深信读书改变命运,得知儿子有辍学的念头,惊愕万分。母亲纺织,儿子读书,母子二人相互陪伴,一样奋毅,自强不息。可见老贾的成长过程因为其母亲的深远影响作用颇大。读完此节能看到老贾描绘的是一位不知书、但达理的母亲,和一个贫寒但幸福的家庭,也从中得以领略了老贾面对风雨时的从容和无坚不摧的亲情。其次老贾提到他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是为了家庭子女可以不顾一切,即使老贾小时候常常害怕父亲,直到等他长大了才明白父亲对他孩子们爱得深沉。他父亲的诚实自尊、辨是非明事理这些品质也给老贾兄弟姐妹几个指明了人生方向。每个人生下来看到的不是父亲就是母亲,他们爱我们的方式虽然不一样,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不能理解,但总会在长大后为人父母时知道其中的不容易。

再者是老贾在提及黄土高坡的文段中用“人愈走完他的一生,愈归复于黄土的颜色”来形容他对故土的真挚告白。其中不乏老贾用文字把黄土高原的描述,对当地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描绘得淋漓尽致。支离破碎的地表,正是高原人走不出去的原因,这又构成了守旧思想、封闭生活之“网”。而窑洞村落的“田园”情趣,在苍凉壮阔的高原中化枯燥单调为神奇壮美,它的坚固耐用,正是高原人自身坚韧坚守的象征,它拥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老贾深入民众而写出的真实生活正是他们淳朴率真的表现。然而习近平主席提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贾在文中提及的如此生态环境之下,对高原人的现在与未来堪忧,因而老贾眼见“小儿们”的成长,来不及高兴,反而不由得心生哀凉与反思:只有人类保护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才会继续这静穆、达观与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老贾既结合真实生活,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生活方式展现出来,也不忘回扣当下生态问题,行文走笔方有这奔放与豁达。

这是一本孤独而丰满的书,但又在当中附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仿佛世上任何一物、一事都能引起作者的感悟,看书中文字,便对作者的智慧和趣味感同身受。在作者文中既能看到他的纯朴,又能看到他的叛逆。就如芸芸众生,我们每天过着平凡的日子,但也时不时任性叛逆一下,然而,就像作者说的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生老病死,聚散离合,人生短短数十年,弹指一挥间。路过人间一程,该自在就自在,该潇洒就潇洒。从高中住校到奔赴大学,再到离家千里工作在外,不知不觉间便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也在不知不觉间开始独自承受风雨,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独处的时间,我开始看各种类型的小说,各种文风都不在话下。虽说,一本书并不能缓解独行路上的焦虑和躁动,但读完老贾的文字,我们多少会有些感悟和思考,在独行的路上,更潇洒一些,更从容一些。

人生多逆旅,愿未来的某一天,你我都能无惧孤独,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