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的静谧氛围中,学生们沉浸在各自的阅读世界里。有的正专注地研读专业书籍,用笔在书页边缘勾画重点,为未来的学术探索打下坚实基础;有的则手捧文学作品,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丰富情感体验。在书海中,学生们能够跨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汲取前人智慧,启迪自身思考。阅读的美好在于,它能让心灵得到滋养,让思想得到升华,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为成长之路点亮前行的灯塔。 现在,让我们走进10月“月读之星”的读书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心得体会吧!
(一)
陈炫猛经济学院金融学2301
在浩瀚的书海中徜徉,是我最为珍视的时光。近日,我邂逅了《活着》这部作品,它犹如一把钥匙,悄然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深邃思考与感悟的大门。书中那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深刻理解。他的一生,是对活着意义的执着追寻,是对生命最本真坚韧与顽强的生动诠释。
福贵的一生,仿佛被命运无情地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曾是风光无限的富家少爷,却因嗜赌成性而一贫如洗,从云端跌落至尘埃。父亲的离世、母亲的病故、儿子有庆的夭折、女儿凤霞的难产去世、妻子家珍的相继离去,以及女婿二喜在工地的不幸遇难,就连外孙苦根也因意外而丧生。这一连串的苦难,如同狂风骤雨般猛烈地冲击着福贵,几乎要将他吞噬殆尽。然而,福贵却如同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即便在命运的狂风中摇摇欲坠,也始终未曾倒下,他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无尽的苦难中坚守着活着的信念。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为福贵的悲惨遭遇而揪心不已,同时也被他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打动。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福贵没有选择屈服,更没有在绝望中放弃生命。相反,他在这千疮百孔的生活中,依然努力寻找着那一丝难得的温暖与希望。他以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讲述着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那语气中透露出的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淡定,是对生命无尽的敬畏与尊重。在福贵看来,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它无关乎财富、地位,也无关乎亲人的陪伴与否。他的活着,是对生命本能的坚守与执着。
《活着》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在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更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熠熠生辉。福贵一家虽然历经磨难,但那份深厚的亲情却始终如一。家珍无论福贵身处何种境地,都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身边;有庆对弱小生命的疼爱,对姐姐的深切关怀;凤霞虽无法言语,却用行动默默地传递着对家人的爱。这些情感在苦难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与动人,它们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福贵一家艰难前行的道路。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活着》如同一首生命的悲歌,却又在悲壮中蕴含着对生命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苦难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正如作者余华所言,福贵是一个在苦难中不断挣扎、却始终坚强不屈地活着的人物。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承受能力是惊人的,对生活的接纳与包容更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在福贵的故事中,我们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无论未来的生活将遭遇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定地活着,因为这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神圣的使命。
阅读《活着》,我仿佛在主人公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文字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心灵深处被遗忘的大门。它们将永远在我的心灵深处熠熠生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与困难。
(二)
劳琪淇 法学院法学2308
近日,我一口气读完了吴晗所著的《朱元璋传》。这本传记全面而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朱元璋的一生,从他因天灾人祸被迫成为和尚,到官逼民反成为红巾军领袖,再到历经二十余年奋斗建立大明王朝,直至奠定大明制度根基的种种事迹,均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展现。在这位草根帝王的传奇人生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两个值得学习的品质:一是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以提升自我;二是构建多元思维,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首先,朱元璋那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是我极为钦佩的。他出身贫寒,自幼家境贫寒,且因元朝对汉人的歧视,几乎是个文盲。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学习,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的心。在做游方和尚时,他尝尽人间冷暖,却从中学会了揣摩人心的学问。加入红巾军后,他开始接触帐下幕僚,与宋濂、杨宪等大儒朝夕相处,逐渐懂得了经史,学会了作诗。这种从文盲到能流畅书写诗文,再到亲自编写《大诰》的转变,充分展示了朱元璋作为终身学习者的特质。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从周边环境中汲取经验,合理利用资源,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相比之下,元末的其他草莽英雄,如陈友谅、张士诚等,虽然因时势造英雄而一时崛起,却因缺乏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最终被朱元璋逐个击败。
我由此感悟到,我们的出生地只是人生的起点,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才是决定我们能否到达成功彼岸的关键。
其次,朱元璋构建多元思维、灵活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也令我深感敬佩。他的人生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模式。然而,他总能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切换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紧跟潮流,顺势而为。在早期阶段,他面临生存问题,因此实用主义思维占据主导;在加入起义队伍后,他结交豪杰,勇敢打仗,并凭借智慧和军功逐渐升迁;在成为封建时代代言人时,他站在统治者的高度,设计了一套从上而下的制度,奠定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基业。这种系统思维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时,应站在较高的维度上整体性思考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难题。
总之,朱元璋的传奇人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以提升自我;同时构建多元思维以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具体阶段做到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思维模型来妥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升级打怪,走向成功的远方。
以上就是我读完《朱元璋传》后的一点拙见。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就像是将书又读了一遍一样让我感到幸福和感恩。书中对自然、人类、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让我们领悟到生活的哲理是无止境的。思绪会指引我们变得更勇敢、充满力量。真心期待大家都能参与阅读、爱上阅读!
(三)
林奕达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2202
在图书馆的书海中,文学书库始终是我心中的一片绿洲。我曾羡慕苏轼的潇洒旷达,欣赏李白的自由不羁,但直到我重遇陶渊明,才恍若找到了心中的精神偶像。在中国浩瀚的文人长河中,陶渊明无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以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以及深远的文学影响力,不仅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注入了隐居的念想,更激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无限向往。
最近,我在图书馆借阅的《陶渊明的文学世界》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渊明,这位典型的田园诗人,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决绝,实现了从仕途到田园的华丽转身。他的一生,从容而潇洒:为官时,他怀揣满腔热情,寄托无限希望;入世时,他两袖清风,过着闲适自在的人生。当世人都在为“做官”而绞尽脑汁时,他却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退隐之路”,成为一名勇敢的逆行者,享受着专属于他的那份“阳光慷慨,情话缠绵”的田园生活。
我常常思考,在这个人人谈“内卷”的时代,面对大学繁忙的学业和事务,是否还会有像陶渊明那样的人出现?其实,田园并非世外桃源,也不是远离尘嚣的仙境,它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对我而言,能与文学为伴,在书籍典故中领略文人雅士的独特风韵,便是一种心之所向、神之所往。
陶渊明的精神,于我而言,是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他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他的生活哲学启示我们,即便是在最繁忙的时刻,也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田园,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这种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引领我们探寻生活的真谛,找寻心灵的归宿。
无论生活多么匆忙,无论胸怀多大的壮志,只有不失去心中的“田园”,我们才可能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因为,有归属的人,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四)
伍梓仪 外国语学院德语2202
18世纪的德国,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生活困顿,思想受到严重压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仅25岁的歌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以满怀激昂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切向往,将“维特”这一形象呈现给了世人。“我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唯有这颗心,是我独有。”《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经出版,便在狂飙突进时期的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不仅如此,在我国五四时期,维特那颗纯真不屈的心,更使《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当时追求自由恋爱的青年情侣相互赠送的宝物。
相较于维特的纯真,如今社会上不少人对“谈恋爱是为了开心”的理解,真的正确吗?我想,维特能给予我们更多关于“爱”的启示。
青山幽谷、晨曦暮霭,维特醉心于山水之间,对自然充满向往。他心中的爱情也是如此,纯真善良、不受束缚。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作为德语学习者的我早有耳闻。初闻时,我曾不解:为了一人而自杀?岂不是愚蠢至极!显然,我最初的观点是肤浅的,我将维特的冲动简单地归咎于“恋爱脑”,未能深入理解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然而,随着我深入阅读王之光翻译的版本,我开始逐渐理解维特的爱情,共情他的想法。我意识到,他的绝望不仅仅源于爱情的失落,更源于对当时社会森严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失望。可怜的维特,不过是一个清醒而不凡的少年!如此看来,如今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清醒的恋爱”,又何尝不是一种消费主义下的功利感情呢?
这让我想起了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所描述的现代社会对爱情的功利主义观点。韩炳哲指出,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在其中已经消逝。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摧毁了爱欲的渴望。这与维特的恋爱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维特的爱情是纯粹的,不受物质和功利的影响。他的爱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他对绿蒂的爱是真挚而深沉的。即使这种爱情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这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对爱情纯粹性和深度的追求,而不是将其简化为一种功利的交易。
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情感的释放,更是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后来,当我开始阅读张崇智注释的德文版原著时,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维特的爱与绝望。阅读原著的过程并非易事,由于我的德语能力尚未达到完全独立读懂原著的水平,因此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原著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让我对维特的悲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开始理解,维特的自杀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爱情悲剧,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声反抗!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我们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却也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束缚。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不应放弃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对于如今的时代而言,少年维特的故事仍然具有前瞻性意义。个人的情感和自由是珍贵的,不应被社会的框架所限制。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形式的压力和束缚。面对社会的不公和压迫,我们不应沉默,而应勇于发声、寻求改变。这,才是阅读此书所得的真正益处。
(五)
赖蓉泓 现代信息产业学院软工火链2302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隐藏着一颗闪耀着纯真光芒的星球,那里居住着一位金发碧眼、身披金色围巾的小男孩——小王子。他仿佛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那个永远不愿长大的自己,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无尽的好奇与渴望。当我轻轻翻开《小王子》的篇章,仿佛乘坐着一艘星际飞船,穿越至那个遍布玫瑰与狐狸的奇妙国度,聆听小王子那温暖人心的故事,重新拾起在成长路上不经意间遗落的童真。
小王子的故事,表面看似简单纯真,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启明星与引路人。在他的星际旅行中,所遇见的每一个人物,都象征着人性中难以避免的各种弱点:如权力欲极强的国王,沉醉于虚幻的权力幻想;虚荣的人,活在他人赞美的泡沫中;还有为逃避酗酒羞愧而愈陷愈深的酒鬼,以及只知埋头数星星的商人、墨守成规的点灯人、空谈理论的地理学家。小王子对这些角色的困惑不解,正是作者对成人世界种种荒诞与虚伪的深刻批判。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应警惕陷入这些无意义的追求,以免遗失了孩童时代的纯真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书中不仅揭露了成人世界的荒谬、虚伪与功利,更深刻探讨了爱与责任的主题。小王子与玫瑰之间的故事,如同一曲动人的旋律,诠释了爱与责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玫瑰的骄傲曾让小王子选择离开,但在经历了漫长的星际旅行后,他终于领悟到自己对玫瑰所承担的责任,以及玫瑰对他深藏的爱意。爱,不仅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需要勇气、付出与责任担当的行为艺术。
《小王子》绝非仅仅是一部儿童读物,它更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深刻寓言。以童话的形式,它揭示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空虚,同时温柔地提醒我们:在忙碌与盲目中,切勿遗失了生命中的纯真与珍贵情感。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情节,都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的内心世界,促使我们反思人生的真正意义。当我们轻轻合上这本书,小王子那纯真的身影与他的故事,依旧在我们的心海中熠熠生辉,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引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与前行方向。
(六)
方佳璐 会计学院会计学2301
轻轻翻开书页,那微微泛黄的纸张,悠悠地向我散发出宁静而深远的气息。一翻开书,我内心深处的躁动与不安便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和与宁静。我钟情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尤其是汪曾祺老师的作品,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正如汪老师所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对我而言,热爱阅读,感受书籍的魅力,便是我对生活热爱最真挚的表达。每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与困惑交织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钻进一本书中,在那字里行间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未来的方向。
前段时间,由于学习与生活上的种种压力,我的心情一度郁郁寡欢。偶然间,我翻阅到了汪曾祺老师的《找点乐子》,这本书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书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汪老师独特的生活志趣与高雅品位。他通过分享个人经历,表达了对生命、死亡、爱情等主题的深刻见解与思考。读罢此书,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关于往事故人的闲谈,我能感受到,无论身处哪个时期,汪老师都以认真生活的态度,真诚待人的品质,洒脱寻乐的心态,以及娴静自在的情怀,去深刻感受身边的人、事、物,并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中趣味常有,而人生的长乐更是源自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汪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这句话如同一剂良药,让我幡然醒悟。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抑郁或焦虑。然而,抑郁往往源于对过去的执着,而焦虑则是因为对未来的担忧。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学会看清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会给予我们想要的答案。
当我缓缓合上书籍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又找回了内心的宁静与勇气,去面对生活中更多的挑战与风雨。这本书,不仅是我心灵的慰藉,更是我前行的动力与指引。
(七)
李诗钰 现代信息产业学院大数据阿里2301
月亮,那美好而遥不可及的意象,象征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六便士,则是我们生活中最现实的物质基础,代表着生存的必需与世俗的牵绊。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只能偶尔仰望一下月亮,随即又低下头,继续追逐着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则用他的一生为我们交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答卷。
对于斯特里克兰德这一角色,世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形象,就如同迷雾中的灯塔,既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又让人心生疑惑。有人评价他是矛盾的集合体,行为举止常常令人费解,甚至愤怒。他不尊重女性,对待亲情友情冷漠无情,仿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艺术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真理。他的自私自利、薄情寡义,让人在初读此书时,不禁对这位艺术家的行为感到愤慨与不解。然而,也有人将他视为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那句“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如同醍醐灌顶,让人瞬间明白了他追求艺术的无畏与执着。
斯特里克兰德,这个卑劣与伟大、邪恶与善良共生的复杂体,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交融。为了追求心中那沉淀已久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令人艳羡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的画作,在别人眼中或许一文不值,但在施特略夫等少数知音的眼中,却是无价之宝。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对施特略夫的善意并不领情,反而做出了伤害其妻子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卑劣,与他对艺术的执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在敬佩他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不禁对他的个人品德产生质疑。
在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中,斯特里克兰德选择了前者。他无视世俗的眼光,将生死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他的画作,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实现了灵魂的自由与艺术的升华。然而,生前他的画作并不被世人所认可,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所珍视。这种生前寂寞、死后荣耀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捉弄与艺术的真谛。
小时候,我们或许都曾有过仰望星空的梦想。那时的我们,满眼都是月亮,对六便士不屑一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六便士在生命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重。我们中的许多人,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被社会埋藏了理想,被现实击散了斗志。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里,我们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曾经的理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当梦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是继续仰望星空,还是低头捡起脚下的六便士?
或许,正如书中所言,大多数人最终成为的并不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这个满是六便士的人间,让我们在看清手中的六便士之后,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有追求月亮的勇气。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平庸的生活中寻找到浪漫的故事,在尘埃里看见星辰的光芒。我们不需要被世俗磨平棱角,只需要坦然地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去折射自己的光芒,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在追逐六便士的路上,别忘了抬头看一眼月亮;同时,也别陷入月亮的梦境无法自拔,忘了赖以生存的六便士。让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
叶芝芝 经济学院金融学2203
《愤怒的葡萄》描绘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佃农们在资本的压迫下流离失所,而资本家们却任由果实烂在地里,穷人们却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的人间惨剧。在同一片土地上,富人与穷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佃农们深爱着这片土地,他们辛勤耕耘,只为养活自己和家人。然而,资本家们却用冰冷的机器无情地推翻了他们的一切。他们种植棉花、桃子、葡萄,却以极低的工资雇用流民,从中榨取最大的利益。而“葡萄”这一意象,既是种在地里的水果,也是资本获利的工具,更是千千万万被压迫的佃农的象征。在一次次的压榨下,他们的愤怒逐渐积攒,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全文以乔德一家为主线,生动描绘了工业革命取代农业所带来的资本剥削,以及团结与共产的必要性。其中,最让我震惊与敬佩的是母亲的勇敢、刚毅、坚韧与强大。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背景下,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整个家庭的前行之路。尽管生活颠沛流离,经历了无数变故,但她始终保持着镇定与从容,用强大的精神内核支撑起整个家庭。面对儿女的争吵与抱怨,她总能恰当地提供情绪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批判。她努力维护着家庭的团结与和谐,即使面对爷爷奶奶的去世、诺亚和康尼的离开等沉重打击,她也始终在崩溃的边缘坚强地支撑着,因为她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否则整个家庭都会崩塌。
乔德作为主线人物,同样展现出了冷静、豁达与勇敢的品质。他在经历牢狱之灾后,没有颓废与自暴自弃,而是悟出了活在当下的生活哲理。他不像约翰伯伯和父亲那样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忏悔中,也不像弟弟艾尔和康尼那样只会口头幻想未来。他努力奋斗在当下,即使无法改变被资本压迫的现状,也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他和母亲一样,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操持者。在后期受到传教士凯西的影响后,他走上了反抗之路,成为众多“愤怒的葡萄”中的领头人。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结局,却足以引人深思。乔德的离开、罗莎夏的成长、母亲的坚持以及资本的压迫,一切都还在继续。愤怒的葡萄是否会迎来最后的风雨?救赎是否会如约而至?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反抗、善良和坚持却一直都在。而最终的答案,或许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愤怒的葡萄》让我看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勇敢,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信念、坚守希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里,我们或许也会面临各种困境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像乔德一家那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就一定能够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正如作品中所说:“葡萄是愤怒的,但它们仍然生长,仍然结出甜美的果实。”无论生活带给我们多少苦难与挫折,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甜美果实。
赫尔曼·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一本书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自己。”十月的这次阅读体验,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无论未来如何,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获奖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