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韩 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电商(字节)2205
在书海中泛舟,任由思绪游荡,暂时忘却尘世的纷扰。轻翻书页,心随文字起舞,思绪万千。每个字都像珍珠般珍贵,每句话都散发着芬芳。在闲暇时刻,若能得遇一本好书,就像在书海中航行时发现值得停靠的岛屿,那是心灵的安放之地。
有一天,我的小舟遇见了地坛里的沉思者——史铁生。他21岁双腿瘫痪,26岁母亲离世,留下终身遗憾。30岁患上肾病,31岁开始创作生涯,40岁发表《我与地坛》,在文坛引起轰动。47岁确诊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直至59岁离世。在命运的风暴中,他只是淡淡地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既非叹息,也非呐喊,而是智者的低语。这让人恍然大悟,在命运的迷宫里,我们不应寻找公道的出口,因为公道不是命运的指南针,而是内心的罗盘。
史铁生曾说:“既然苦难把我推向悬崖边缘,那就让我在这里坐下,顺便欣赏悬崖下的流岚雾霭,为你唱支歌。”就这样,那个地坛里的守望者坐在命运的悬崖边,虽然双腿无法行走,但心灵却遨游于无垠的宇宙。他的眼中没有泪水,只有星辰。每次眨眼,都是对生命无尽的赞美。这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勇气?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不是战场上的英雄,而是在命运面前,在死神面前,在一个又一个要把人碾碎的苦难面前自我救赎的英雄。
网上有个关于“为什么要读史铁生”的高分回答:“如果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如果你的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一定要读读史铁生。”读史铁生,并非为了感受忧伤,也不是为了感受弱者的坚强。相反,他展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强者姿态。他虽然写到残疾、遗憾和失意,但从未让人觉得他在述说不幸。相反,苦难来了,他就选择和解,然后好好体验这一生。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之余写点东西。”后来,他开始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你看,在死神面前,他学会了等待,等待之余,就好好体验这一生。
书中有太多时刻,让人觉得他太真诚。他从不吝啬分享他的思考,但他也从不告诉你该何去何从。读者可以自由地思考,任由思绪飞翔。他只引导你去问,去感受,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
关于生死、苦难与信仰、生命的意义,有标准答案吗?似乎没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书呢?大概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潇洒或沉溺,或高尚或平淡。而读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之书”,正是教会人如何思考,让人不再随波逐流。史铁生不会告诉你该这么想,苏东坡也不会教你如何超然物外,毛姆不会告诉你月亮与六便士哪个更重要,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你会感到惋惜吗?书中没有标准答案,但也许你能从读书中学会思考,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如此,在书海中行舟,不仅增长了见闻,更是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在文字的波涛中,与“我”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