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馆情动态

馆情动态

2025年第五期新书推荐

"Books are lighthouses erected in the great sea of time.——Edwin Percy Whipple"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的这句精妙譬喻深刻揭示了书籍跨越时空的精神导航价值。图书馆新书推荐官精选多本馆藏新书,让我们一同扬起思想的风帆,循着灯塔的光束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航程吧!

5de1c2ed43450dacf6cb03b8f123b2d7.jpg

书名:《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作者:王磊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索书号:D691.93/33(弘书阁)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六大主题全方位展现古人生活图景,通过职场篇、家庭篇、百科篇、食物篇、休闲篇、司法篇的划分,用扎实史料和趣味解读还原古代日常生活场景。职场篇聚焦古人工作实况,揭秘“666 工作制”下官员从清晨卯时打卡到俸禄发放的日常,以及不同朝代“打工人”的薪资差异。家庭篇围绕婚恋与置业展开,从古代彩礼和嫁妆的讲究,到汉朝平民与唐朝韩愈、宋朝苏辙的买房成本对比,展现家庭生活的现实切面。百科篇收录古人生活智慧,解答诸如没有空调时如何用拉拽式风扇消暑、近视后用什么方法应对等实用问题。食物篇详解古人餐桌日常,涵盖主食种类、时令水果、常用调料与饮料,还揭秘了分桌而食的饮食礼仪起源。闲篇呈现古今差异,既有平民借月光“讲白话”唠嗑的夜生活,也有富家子弟“挑灯夜读”的照明特权。司法篇则关注古代律法与日常行为的关联,解析当时的法律规范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让读者直观触摸古人生活的真实肌理。

精彩片段:

1.古代“网红景点”除了逛灯市,还可以去皇家园林转转。肯定有人会质疑:老百姓也能进宫苑禁地吗?当然能,至少赵宋皇帝没有垄断美景,而是将其与民众分享。比如最著名的金明池和琼林苑,都会在每年三月初一到四月十八向民众开放。金明池本是训练皇家水军的地方,对外开放后,水军训练不但没有停止,还借机向民众表演。那场面如同今天去环球影城看水世界表演。

2.现在的男孩子喜欢玩与军事相关的游戏,古代亦如此,竹马便是其中的代表。所谓“竹马”实际上就是一种模拟马的道具。简单的竹马就是一根竹竿,儿童骑在胯下,仿佛骑马的样子……正是因为竹马游戏在儿童群体中的广泛流行,“竹马”一词甚至成了儿童的代名词。比如形容小时候就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的异性朋友为“青梅竹马”。

cb1988e1849967f6cd2e6075001a5bfc.jpg

书名:《爱上一座城》

作者:林徽因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索书号:TU-53/24(弘书阁)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是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的新月派代表诗人与作家。早年随父游历欧洲开阔视野,1924年与梁思成同赴美国求学,虽因性别限制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却坚持选修全部建筑学课程并担任建筑设计助教。归国后与梁思成共同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历时十五年踏访十五省两百余县市考察古建筑,为《中国建筑史》奠定基础,并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此外林徽因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其文章以典雅韵律与中西融合的意象美学风格著称,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以温润笔触书写生命礼赞,小说《九十九度中》细腻描摹民国市井,散文《悼志摩》等篇目兼具情感深度与思想锋芒。可见她是一位集建筑理性与文学诗意于一身的先驱者。

内容简介:

在该书当中作者林徽因既拆解中国建筑的灵魂密码,又铺展北京城池的千年风华。她从飞檐曲线里的力学智慧讲起,以“实用、坚固、美观”的三原则解析建筑肌理,揭示斗拱承托的文明重量。当视角落于北京,这座“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便在她笔下活了过来,故宫三大殿的梁柱藏着王朝刻度,天坛的穹顶承接天地对话,颐和园的廊榭流转造园意趣,中山堂与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红墙映照着时光更迭。从北海的波光到天宁寺塔的风铃,从城墙根下的市井烟火到近郊三座金刚宝座塔的砖石禅意,每一处建筑都既是她理论主张的生动注脚,又是用文字镌刻的城市记忆。全书如一场流动的建筑巡礼,让砖瓦有了温度,让形制藏着深情,在学术的严谨与诗意的描摹中完成对中国建筑美学与北京城魂的双重礼赞。

精彩片段:

除去这些“宫”与“殿”之外,紫禁城内还有许多服务单位如上驷院、御膳房和各种库房及值班守卫之处。但威名显赫的“南书房”和“军机处”等宰相大臣办公的地方,实际上只是乾清门旁边几间廊庑房舍。军机处还不如上驷院里一排马厩!封建帝王残酷地驱役劳动人民为他建造宫殿,养尊处优,享乐排场无所不至,而即使是对待他的军机大臣也仍如奴隶。这类事实可由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反映出来。紫禁城全部建筑也就是最丰富的历史材料。

推荐理由:

这本书藏着林徽因眼中的城之韵,这不仅是砖瓦的故事,更是用文字织就的老城烟火,一翻开就让人爱上古城的过往。

名人书评:

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新月派和现代派代表诗人)

547d2af15637b491c7785240928716c5.jpg

书名:《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

作者:姜以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索书号:G649.2/655(弘书阁)

作者简介:

姜以琳 (Yi-Lin Chiang),现任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她曾任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姜以琳教授拥有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系人类学方向的硕士学位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科学系博士学位。姜教授的研究专注于大中华区的教育分层现象以及代际间的社会地位传递。她的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探讨了精英阶层地位继承的过程和成效。她的其他研究项目主要基于在中国台湾收集的纵向数据,分析学校和家庭因素如何促成教育不平等现象。姜教授的著作《学神:中国精英教育现场一手观察》(Study Gods: How the New Chinese Elite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荣获美国社会学协会教育学分会2023年皮埃尔·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最佳图书奖(Pierre Bourdieu Award)。

内容简介:

姜以琳教授以七年追踪28 名学生的民族志研究为基础,通过七个章节的深度社会学视角解析中国年青精英的成长逻辑与全球竞争路径。书中先聚焦“中国新精英”群体,界定其为全国收入前10%家庭的子女,以北京顶尖高中的案例揭示他们在阶层焦虑下将升学视为全球竞争入场券的核心特质。继而在“各居其位”中剖析基于成绩形成的学神、学霸、学渣、学弱四类等级划分及差异化生存策略。“膜学神”则探讨成绩等级对社交关系的影响,揭示高地位学生常获追捧、低地位学生常遭羞辱的圈层互动逻辑。“把老师挂黑板上”通过学神挑战权威却获资源倾斜,学弱遭羞辱的具象场景,呈现师生互动的差异化模式及其对未来职场行为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介入策略的阶层差异,精英父母依子女前景灵活切换放任与支持模式,当面临竞争弱势时精英家庭则会采用如留学规划、择校运作等兜底策略。

精彩片段:

1.中国精英们无疑希望将其社会经济地位传至子女。但这些家庭的目标不仅是在中国保持精英地位,而且是要在全球范围内追求精英地位。本研究中的许多精英父母支持孩子在教育竞争中密切关注全球动向。

2.中国的精英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形成了根据考试成绩与轻松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学神、学霸、学渣、学弱。所谓“学神”即成绩优异的学神,但学习并不是界定“学神”的最重要行为特征。学神之“神”,在于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而其他学生,包括“学霸”则需要埋头苦读。学霸是指“学习非常努力且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学霸比学神更常见,但仍只占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他们通常能获得与学神相媲美的考试分数,但无法做到轻松自如,因此被排除在顶层群体之外。尽管位列学神之下,学霸仍凭借优异的考试成绩在学校中享有较高地位。学霸是许多顶级高中提振平均分和大学录取成果的主力军。

推荐理由:

姜以琳教授凭借独到的社会学审视角度拆解中国精英教育的内在运行逻辑与外在呈现特征、助力读者深化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认知。

737a28b9893ba33c79e00f5438a1a181.jpg

书名:《网红打卡地:打造独异性体验空间》

作者:陆超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索书号:F713.36/2943(弘书阁)

内容简介:

陆超所著《网红打卡地:打造独异性体验空间》聚焦网红经济与体验消费融合背景,以“理论解构 + 实践创新”为核心架构,分上下两大篇章解读独异性体验空间的构建逻辑与价值。

上篇章侧重多维度理论与现实背景剖析,探讨了“流量与网红引爆”的底层逻辑、“媒介视觉景观与消费社会”的关联,捕捉“未来消费群像”特征,用“社交货币与形象建构”解读打卡行为,还引入“独异性社会”与“舒适物”概念提供学理支撑,同时延伸至创意城市、网红城市、酒店民宿、饮食空间等具体类型研究。

下篇章系统呈现打造独异性空间的十大实践路径,除“颜值担当”“场景拼贴”“知识拓荒”“情感共振”外,还涵盖“艺术绘新”的美学转化、“时尚加持”的潮流适配、“科技赋能”的技术融合、“人格升维”的IP塑造、“圣地巡礼”的亚文化符号开发,以及“文化塑异”的在地价值挖掘,形成从基础设计到高阶运营的全周期指导。

精彩片段:

1.网红打卡地的本质是一种“独异性空间”,一种能够提供“独异性体验的商旅文消费空间”。这种新消费空间与传统的城乡空间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独异性”,即空间能够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异质的、与众不同的、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感。

2.“圣地巡礼”最早由宗教词语“朝圣”演绎,原本是指前往宗教中的圣地进行礼拜,以寻找灵性意义的过程。随着时代及语境的变化,“圣地巡礼”开始被运用到英国文学领域,指前往著名作家如莎翁故居或是创作文学作品的地点进行参观。而后在日本,“圣地巡礼”被引申至动漫领域中,以此描述动漫迷们前往动漫实际取景地进行打卡旅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