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馆情动态

馆情动态

我馆举办第三期阅读马拉松活动

  2022年10月26日至11月8日,由校党委、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广州商学院图书馆承办,图书馆学生服务委员会协办的第三期阅读马拉松活动,以线上的方式开展。此次活动持续14天,共吸引了339名阅读者参与。经过严格的筛选、查重和评分,最终评选出12篇优秀作品。
  当阅读遇上“马拉松”,来一场健脑健心的阅读马拉松,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本次活动的参与者需要在图书馆门口(咖啡厅旁边)领取盲盒内的任务书籍,并登记报名信息,加入微信打卡群。在为期十四天时间里完成所抽取书籍的阅读,并坚持每日打卡,提交一张带有所读内容水印的照片或是一张本人阅读情景的实时真人照片,在打卡结束后五天内需提交一份1000至2000字的读后感,并附上一份查重率30%以下的查重报告。此次活动总分为100分。打卡满14天且符合打卡要求为合格,可获得50分并获得打卡学时;最后一天提交的读后感占50分,打卡满14天方可参评奖项和获得读后感学时。
  此次活动考验同学们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挑战个人毅力、检验个人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自觉性、自信心,提倡主动阅读,让读书拥有运动一样的战胜感、挑战性。倡导全校师生文明阅读,培养同学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积淀校园人文底蕴,创建和谐书香校园。

01.jpg
活动现场照片
04.jpg
活动现场照片
部分获奖作品:
(一)  

   陈榆珍(1).jpg  

陈榆珍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2001班

生活值得去热爱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载了三毛浪漫又幽诡的乡愁。在那荒凉、贫疾、落后的撒哈拉,三毛把生活过成了散文,过成了诗歌,引领着许多人去探索那个诡秘、荒芜的地方。三毛用中国人专有的渊博和狭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以现代文明的角度寓目沙漠旧俗和古老文明,她用自己的心去适应、眷注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多姿多彩,字里行间充溢着浪漫、浓情地异域情调,反映着沙漠特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三毛,真正的流浪的自由的灵魂,她勇敢又洒脱,她的浪漫情怀彷佛是天生的。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她便如感应到前世的乡愁般义无反顾地背着行囊走进了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在书中三毛介绍了她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三毛以一个东方女性诙谐且调皮的口吻,欢快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琐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这本书虽然不是长篇的连载故事,它是由三毛在撒哈拉写的散文构成,但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热爱生活的气息。这本书也让我见识到了,在世界的另一边竟然还有和我们的生活大相径庭的居民。最令我感动的是三毛那种说走就走,浪迹天涯的勇气,这种生活态度和勇气都是我所向往的。她曾写道:“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三毛依旧活的热爱生活,把身边所有的事物都看的美好而精彩。
  一开始其实我也有点不能理解为什么三毛一定要为了心中的宿命感去到一个未开化的国度,后来看到她和荷西两人去国家旅馆品尝美食时确实也能替他们感受到那种快乐。很多时候人确实这样,如果长久待在一个非常舒适的状态,可能感受快乐的阈值也会提高。但如果体验了更加艰苦的环境,馒头咸菜都好似山珍海味。就如三毛在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这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是啊!人生苦短,与其浪费时间做重复的事情,何不多去体验更多的人生。如果没办法亲自去感受,那么阅读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拿起背包就有勇闯天涯的勇气,或在热闹的城市或穿梭于偏远的巷子,都是新鲜的、勇敢的。撒哈拉沙漠,那样恶劣的条件却被三毛和荷西生活出一朵花般的世界。人虽艰苦,心却艺术,他们乘着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里不得说荷西永远愿意和三毛一起闹,一起疯玩,他总是愿意去陪三毛做各种追求浪漫的事情,去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捉虾、捉鱼、看海、玩水、去很危险的地方探险、去看化石、去找磷矿、去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的日落景象。我被三毛这样勇敢浪漫、率性而为的女子所折服,在书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这样的世界,将我再次拉回到我所向往的世界中去。我也会想要去做背包客,想去哪就去哪,而不是想去做义工却因忧虑而选择退缩,不是因为害怕独自出行就退却,内心是想成为像风一样的女子,现实却总总牵绊住出发的步伐。但任何的害怕和辛苦,在撒哈拉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但,不只出远门才是所谓自由,哪怕是一辆自行车,绕着学校周边骑个三五圈,遇到的每一处都是生活里的浪漫,天空是、花是、草是、甚至空气也是,一栋漂亮的房子是、人行道是、晚上的路灯也是、校门口的小摊贩也是。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尝试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快乐。
  在三毛的书中,我可以感到宁静和安详,闭上眼睛,撒哈拉沙漠一望无际的呈现在我眼前,沙漠里的日出日落成了最浪漫的时刻。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就像她捡回来的瓶瓶罐罐,她都会赋予它们新的模样、即使身在沙漠,荒凉无垠,只要心中有希望,哪里都是美好。
  “世间最深且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谐。” 生活不一定都是诗,只是心中有诗的人能把他过成了诗!很多事物,不一定去适应它,习惯它,或许它对你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你经历了翻江倒海的思想浪潮,最后鼓起勇气去尝试它的那一刻。就像三毛刚来时的感受,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总有人甘之如饴,这句话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人生在世走一遭,何不活得潇洒些,热烈些,开心些,勇敢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每个日子都看见欢喜。对生活的热爱不在于贫穷或富贵,匮乏或丰富,即便你暂时一无所有,也可以通过努力一点点改变生活。而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影响你心情的全部。所以,哪怕在贫瘠,哭累,哀叹的背景下,也要尝试发现生活里那些可以让你焕然一新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

(二)
周宁欣(1).png
周宁欣 会计学院审计学2201班
《边城》读后感

  曾看过很多本沈从文的书,《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春灯集》等。然而,最喜欢的还是那本《边城》。读了很多遍《边城》这本书,被书中人物的质朴所吸引,正如书中所说: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走进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座白塔,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故事的开头朴素又温柔浪漫,小说里描绘的湘西,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边城之美在里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如画的山村,汩汩的小溪,沈从文先生以一种朴素,平和的文字,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整个故事看起来像大段大段的沉默着的电影,没有轰轰烈烈,没有风起云涌,只是用简单文字勾勒出生命的理想之歌,看完整个故事,感受到的是意犹未尽的治愈。
  但是当我真正读进去的时候,却发现书里面的人物是那般的鲜活与真实,他们有着最本质的热忱,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就连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那般的纯粹,不掺杂任何的杂质。
  翠翠和祖父俩人的感情让人羡慕,翠翠从出生开始就跟着祖父,对祖父百般依赖,跟着祖父撑渡船,翠翠天真可爱,勇敢活泼,可以说她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爱与美的化身。自从翠翠母亲去世后,祖父把翠翠抚养长大,十分疼爱翠翠,翠翠心情不好时给她唱山歌,带她到镇上玩,知道翠翠爱慕二佬,暗地里想帮翠翠撮合。
  大佬和二佬对于翠翠的爱慕是最纯真美好却又充满遗憾的,大佬意外离世,二佬远走高飞。殊不知,白塔边上一个水灵灵的姑娘正摘着一大捧虎尾草盼着他回来。随着老船夫祖父去世,白塔崩塌,故人还未归,翠翠还在盼望着。
  故事的结尾是让人惋惜的,白塔重新建起茶峒的溪水缓缓流淌,渡船接过来来回回的客人,虎耳草在歌声中给予翠翠多少幻想,一切恍然未变却物是人非。整个故事于平淡宁和中起笔,千余韵未尽中消散,边城之美贯穿其中,沈从文先生并没有写二佬是否归来,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我还是希望二佬能够快点回来,我想他是为了完成哥哥的心愿下了船,也是为了当初的种种弥补遗憾,让他自己能够解开心里的疙瘩。
  边城的美不是一眼惊艳之美,而像一杯香茗,越品越有味道,它沉淀的,是喧嚣浮世没有的桃源之美,从头到屋是优雅的基调,让人咸觉很舒服,我有幸与这种美邂逅。
  读罢《边城》,心里尽是一种无边的怅然,这样安安静静的故事、平平淡淡的故事,如同旷野上飘来的幽若泣涕的箫声,从没有激昂与兴高采烈,却在如此的平淡中悄悄地在我心上蒙了一层惆怅的薄纱,无力挣脱,却又似乎被蒙得心安理得。
  故事在没有曲折和离奇、毫不张扬的文字下,一切似乎自然而然,无关乎命运。这一故事只单单缠绕在人物之间,缠得虽然简单,却缠得人心复杂、茫然、迷乱……不知写故事的人用何种心情写下这故事,堆砌完最后一个方块;他又以何种方式取走整盘拼图中看似并不重要却又令人无限揣测的一块,然后拍拍尘土离开,没有解释,只在人心中留下一处痛,一丝牵连与割舍不下。“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作者用模棱两可、平平淡淡的言语结束了他的文章,就像把水加热到50℃时,把酒精灯灭了,然后一切冷却下来,沉淀下来。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其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一样充满不确定。他们善良,没有一丝世俗的恶。即使战火马上就要蔓延开来,他们还是过着世外桃源的平静生活。但他们各自在命运面前还是无力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悲剧的所在。在那个30年代动荡残酷的社会里,作者通过描写青山绿水和古朴优美的环境来造就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利用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的形象来讴歌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从而体现湘西人民高尚的行为与美的灵魂。

(三)
李果(1).jpg
李果 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101班  
品读江南与茶人精神有感

  《望江南》是文学作家王旭烽发表的其最新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个人第四部茶人的系列长篇小说作品,一杯清茶,皆是浓浓的人间滋味,更有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它试图以江南茶叶世家杭府茶业的一场兴衰的变革史来真实反映我国新时代中国时代成立及前后十年的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与现代社会更迭。
  在这部蕴涵丰富与厚重感情的纪实文学作品中,历史与文化的家乡记忆、指向精神的茶人命运,这三个维度三位一体,无缝对接,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书写出这样一个包含了作者个人史、家族史和国家民族史研究于一书之中的中国故事。
  作者王旭烽也曾在一次访谈的过程中道:我个人喜爱苏东坡那四首七言古诗《登超然台》中引用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东坡两度来杭任职,他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瑰宝,令后人心悦诚服。人是一种有来龙去脉的物种,所以人琢磨自己在哪一环、以哪一种形态作为自己契合的链环,其实是不可或缺的。我年轻时特别迷恋李商隐,现在又加上了苏东坡。这本书选择了苏东坡,故选择了“望江南”这个名字,这里面的精神概念是要大于地域概念的。
  江南作为这样一个文化形态,传统的大众文化的传统审美认知模式里人们往往仅仅是笼统将其归类于浪漫、美丽、哀愁、亮丽、脆弱,委婉。若问君人生何处能更有几多清愁酒暖?人生恰似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民族复兴的故事是波澜壮阔,而茶的韵致则在平和。
  好书如茶,越品越香;好书如酒,越喝越有;其中酸甜苦辣滋味也因人而异。读一本好的一本好书,好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一起从宇宙最狭隘的一块小块地方,驶向属于人类生活宇宙中的那一片无线最广阔无垠的人类精神海洋——凯勒,斟一碗茶汤,细细品味这个中国故事。
  书中两大人物杭嘉和与杭嘉平兄弟俩人的名字蕴含深意,其中的“和”与“平”,我认为是作者对茶人精神与茶文化最直接的揭示。茶的精神是"和平",茶的表达是“平和”。
  杭嘉和这个人物,笔墨不及其他人物多,他有深切的责任感,有文气,有洞察,有智慧,内心丰富,有耐力,有瞬间的爆发力。但他不豪迈,也不奔放,更无佯狂,过于克制,善于保护自己,从不掏心掏肺,更不暴露隐私。他藏着内心,只与人默契,但通情达理。总之,中国茶人最本质形态是陆羽所说的“精行俭德”,这一点他做到了。
  茶和喝茶在这部书中确实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望江南》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主人公杭嘉和的一句口头禅:“还是喝茶吧。”我认为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饮料,是国饮,是文化符号。而喝茶意味着进入中国文化的书房、花园和广场。可静可动,可独可聚,可欢可忧,可思可聊。喝茶是审美的,也是日常的,喝茶就是生活本身。
  “忘忧在庙后面的梅花灶前认真地看大舅炒茶。小撮着伯在往五个灶口围成一圈的灶心塞柴火。叶子舅妈和盼儿姐姐用毛巾包好头发,双臂套上袖套,身上扎着围裙,就开始一捆捆地背柴。”是我自己在书中最喜欢关于茶的一段文字,我经常看到一些老科学家、老作家,会惊觉他们为何穿得如此朴素,甚至有些看上去如农夫农妇,怎的没有想象之中的华贵之气。直至很久以后,我才发现他们的美,在于举手投足之间,一笑一视,美得深刻。这段文字中的一连串动作连贯而成的炒茶画面,让我情有独钟。书中众多的男女老少各有故事与悲欢,他们都是时代风云里的芸芸众生。
  茶是内敛的,茶是民族的,茶也是精美的!
  我认为面对历史巨变,迎着各自的命运轨迹,人们经历的可能是时代的狂飙运动,人们很容易成为离开大树的叶子,不知被吹向何方。这时就要有扎根的大树可依附,书中的杭嘉和就是扎根的大树,因为他的远见和智慧,让杭家人许多时候化险为夷。而遭遇磨难的杭家人也总有一小块自家人的精神空间。化解的力量,就是茶的力量,这种力量滋润灵魂,使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活下来。只要回头一望,那株茶树就扎根在那里,不背叛,不离弃,不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