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的这句话精准道破了书籍对个体心智塑造的独特价值。他人的思想是点亮自我认知的火种,正如书籍是搭建个人思维体系的桥梁,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能引导我们在借鉴他人智慧的过程中,形成独立且深刻的思考。广商图书馆新书推荐官已为大家甄选多本佳作,邀请同学们翻开书页,借助他人的思想之光,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殿堂。

书名:《重返月球:the next giant leap for humankind》
作者:〔英〕约瑟夫·西尔克(Joseph Silk)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索书号:V1/4(弘书阁)
作者简介:
约瑟夫.西尔克(Joseph Silk),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教授、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牛津大学新学院名誉教授。曾获格鲁伯宇宙学奖(2019年)、欧金尼奥·巴尔赞奖(2011年)、英国皇家学会贝克奖(2007年)。著述颇丰,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并出版有The Big Bang,The Infinite Cosmos,On the Shores of the Unknown等多部专著。
内容简介:
首先介绍了阿波罗登月半个多世纪后全球新一轮探月热潮的时代背景,聚焦国际航天机构与商业力量共同推动的探月新动态。随后介绍了月球作为人类探索宇宙核心平台的独特价值,既强调其作为深空探索战略高地的地位,也深入剖析了月球背面的静默射电环境对回溯宇宙“黑暗时代”、极地陨石坑望远镜对探寻系外宜居行星及外星生命的重要意义,同时揭开地球与太阳系起源之谜的科学价值。接着介绍了月球探索与开发的技术可行性路径,包括通过人机协同建立生命前哨站、利用月球低重力环境开展地球无法实现的大型科研项目,还客观呈现了当前探月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并明确提出商业活动需以科学目标为引导的核心观点。最后还描绘了月球未来发展蓝图:近20年核心任务是开采月球资源与射电望远镜阵列部署;中期建成“月球科学城”并依托低重力环境开展暗物质、引力波等前沿实验;长远则推动月球成为人类跨行星文明的起点。
精彩片段:
1.月球探索是人类踏入太空的第一步,在距离我们最近的太空邻居上建立可居住设施将是开启探索太空新纪元的大门。在月球上建立生命前哨站并不存在技术障碍,通过人类与机器人探索的完美结合,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从月球这个独特的战略高地出发,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在宇宙其他地方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并深入研究生命的起源。
2.月球探索的商业前景十分广阔,初期将聚焦于稀土资源的开采,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旅游业将成为主导产业……月球在向我们发出呼唤。人类下一个重大进步将是向距离地球最近的星际邻居进发。
名人书评:
《重返月球》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科普杰作,更是对人类月球探索历史的深刻回顾与未来愿景的大胆展望。在这本书中,作者约瑟夫·西尔克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见解,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月球的奥秘,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月球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重要地位。
——于登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
推荐理由:
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我们是孤独的吗?我们从哪里来?未来的月球探索和开发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本书将带我们开启一场重返月球的科学探索之旅。

书名:《“双减”的前世今生:顾明远谈话录》
作者:顾明远、丁瑞常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索书号:G520/56(弘书阁)
作者简介:
顾明远,江苏江阴人。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不仅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而且为中国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特殊教育学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教育家,被称为当代中国教育学“泰斗”。主要著作有《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学》《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
内容简介:
全书以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引发的社会热议为切入点,通过丁瑞常博士就“双减”的前世今生,对其老师顾明远先生进行的系列专访,结合学术梳理与补充而形成此书。本书不仅梳理了“双减”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关键要义,并且就我国基础教育数十年的减负之路为何会如此艰难坎坷,反对“应试教育”究竟是在反对什么,为什么必须叫停“教育资本化”,“双减”之路如何走下去等众多根本性问题给出了两位教育者的深刻思考。书中既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强化政策站位,又回应家长升学焦虑等现实矛盾,以平实对话拆解复杂议题,指明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方向。
精彩片段:
1.谁也没有想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封建礼教已经被推翻,孩子本可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时代,却又要呐喊“救救孩子”。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而是要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救出来,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力下解救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幸福地度日,而是要让他们在眼前就能过幸福的童年。
2.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日益被人工智能替代甚至超越,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恰恰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人工智能时代考试分数将越来越不能保证未来,“一切围绕着考试分数转”的应试教育的末路也就近在眼前了。
推荐理由:
教育泰斗顾明远以数十年教育实践与思考为笔,追溯“双减”政策的历史脉络与时代根源,剖析了教育改革趋势、应试教育中的痼疾,并解答“减什么”“为何减”“如何落地”等核心疑问,以权威视角带你理解这场关乎国家基础教育大计的政策改革。

书名:《湘西》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6/1785(弘书阁)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者,出生于湖南凤凰县。1924年在北平开始发表作品。1929年至1949年间,历任中国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其作品以对苗族风情、湘西风土的描述著称,以浪漫主义风格著称,融合了写实、纪梦和象征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湘西世界”。主要著作有《边城》《湘行散记》《长河》《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内容简介:
沈从文的《湘西》由《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三部分构成。《湘行书简》记录了1934年作者因母病由北平南下,经沅水流域舟行返乡所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每日书信,既有沿途码头、船夫与河道的即时见闻,也有与妻子的个人情感与沿途鲜活有趣的民俗。《湘行散记》是在书简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十二篇散文,由旅行路线串联常德至沅陵、辰溪等水路节点与船上人事,笔调温润而含隐忧,借山水风物的人情细节映出乡土社会的生计结构与伦理秩序。《湘西》写于全面抗战背景下,该部分内容明显增强地方志与民族志的成分,多以地名为题,对沅水水系与上游诸县的人事与生产作概括性描绘,旨在澄清外界对湘西“荒唐不经”的偏见,呈现更为逼真的区域社会生态。作者以文学抒情、旅行见闻与区域志记互证的方式,构筑起“湘西全景”。
精彩片段:
1.沅江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树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坠入清溪洄流里,再用手去溪里把花捞起。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
2.湘西人欢喜朋友,知道尊重知识,需要人来开发地面,征服地面,与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凡是来到湘西的,只要肯用一点时间先认识湘西,了解湘西,对于湘西的一切,就会作另外看法,不至于先入为主感觉可怕了。一般隔靴搔痒者惟以湘西为匪区,作匪又认为苗人最多,最残忍,这即或不是一种有意诬蔑,还是一种误解。

书名:《中国茶书》
作者:罗家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TS971.21/43(弘书阁)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上下两卷构建起茶叶与茶事的完整知识体系。上卷聚焦茶叶,先概述茶叶的制作、保存与健康属性,再分门别类解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及普洱茶等代表性茶类,既阐述了各大茶类及其典型名茶的渊源与特质,又融入作者亲尝亲历的品鉴经验。下卷“茶事”从茶叶延伸至文化语境,先阐释时间、空间、存在与消逝的茶事法则,再梳理茶与古诗书画、文物仪礼的关联,深入探究“茶禅一味”的精神内核。在传播板块中,分别追溯了经茶马古道开展的边疆茶叶贸易,以及中国茶礼通过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后衍生为日本茶道的历史脉络,完整呈现从日常饮茶到茶道境界的进阶路径。
精彩片段:
1.一杯茶,就是众缘和合的味道。每一杯茶都有其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绿茶像年轻人一般朝气蓬勃,黄茶比绿茶稍带懵懂,白茶更具不染人间烟火的超脱气质,乌龙茶有着中年人的成熟和稳重,红茶是人世间母性情怀的代表,而普洱茶则化为睿智而沧桑的老者。
2.绿茶中的龙井犹如凛冽少年,轻寒料峭中衣衫尚薄,初出江湖不怕虎之势,不掩锋芒新显。黄茶,他是与绿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互补,是在抽节成长中初探世界时的不知所措,是想触碰又戛然收回的手。他比绿茶收抑了外显的张扬,多了尝试思考的迷茫与厚度。乌龙茶中的白毫乌龙世人称其为娇艳的女性,英国女王誉其为东方美人,但他更如贾宝玉一样的男子,世间唯此无瑕美玉,只因粉渍脂痕太浓,让你嗅不清他。虫蝉着咬和芽茶发酵的无关常理,亦似贾宝玉重情破礼之乖张痴莽。
3.与在千年历史长河里的纵向流传一样,茶叶在地理上的横向传播亦是逸趣横生。其中,中国茶道的精神性和仪式感借日本茶道发扬光大,而其变通性和生命力则由茶马古道纤悉尽显。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被世人称作现代《茶经》的茶书,上卷是饮茶人的实战秘籍,下卷是茶文化的精神漫游。要想成为一名懂茶的人,就从这本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