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馆情动态

馆情动态

我馆举办第五期阅读马拉松活动

2023年5月19日至6月1日,由校党委、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广州商学院图书馆承办,图书馆学生服务委员会协办的第五期阅读马拉松活动,以线下摆摊加线上打卡的方式开展。此次活动持续14天,共吸引了191名读者参与。经过严格的筛选、查重和评分,最终评选出12篇优秀作品。

如果说,奔跑是一种生命的释放,那么,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的跋涉。当阅读遇上了马拉松,是一场耐性与毅力的挑战,是一场专注力与记忆力的挑战,是一场“书”与“你”的挑战。本次活动的参与者需要在图书馆一楼中庭领取盲盒内的任务书籍,加入微信打卡群,并登记报名信息。在十四天里完成所抽取书籍的阅读,坚持每日打卡,打卡内容可以是书中触动心弦的一段精彩语录,也可以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打卡结束后三天内需提交一份1000至2000字的读书心得,并附上一份查重率30%以下的查重报告。

此次活动借由阅读方法、阅读者群体、阅读社交结合、通过线上检测方式,兼顾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宣传悦读的理念,提升读者的阅读自觉性,同时号召读者克服碎片化阅读,让参与者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魅力。校园因书香而美丽,因阅读而充盈,凭文化而富有。

活动现场照片一

活动现场照片二

部分获奖作品:

(一)

涂依萍 法学院法学2101班.jpg

涂依萍 法学院法学2101班

只愿蓬勃生活

——读《黄金时代》有感

王小波是我尊敬的作家,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他的书,可惜那时候只顾着读世界名著了,却也是走马观花而已,现在都说不出《简爱》里男主角的全名来。早知如此,还不如读读王小波来得痛快,最早了解到王小波还是在王森的《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里,他每开一间参差咖啡馆,必将它装扮成带有王小波色彩的咖啡书屋。

王小波许多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叫“王二”,因为王小波是家中第二个男孩。在《黄金时代》中,主人公王二是一个21岁的青年,他思想敏锐,肉体却忍受着无从逃避的种种折磨。在那个精神与物质同样匮乏的年代,在一群茫然无措的人中,王二无疑就是那头不肯过中规中矩人生的“特立独行的猪”。《黄金时代》,是对无趣的反叛,对精神的解放,对时代的冲击,更是对一切矫饰成合理的“不合理”们猛烈的进攻。王小波,就是那个在尘世的喧嚣中,最有趣的灵魂。他在这个故事里,以他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到了一种别样的感动。而在这套“时代三部曲”作品中,我,鼓起勇气走进了王小波有趣的世界,也开始探寻属于我自己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读到《黄金时代》中这段话时,许多人半天回不过神来,我也不例外:“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这段话,但是看到后面,了解了王二的经历后,我慢慢感悟到,在人生的前半段,我们确实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并且在无知又无畏的二十多岁,我们勇于尝试,比如我们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的,又比如“我想爱”。但在人的后半生,奢望逐渐消逝,岁月如梭,束缚的事物日益增多,因此“最终变得像被锤击过的牛一样”,没有生猛之态,不敢轻易去尝试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青春已渐行渐远的人儿们,他们是如何面对的?他们说自己“被时代所淘汰”,感叹自己的黄金时代,回头望去不过是一段蹉跎岁月。太阳慢慢离开正午的天空,他们从被生活重锤一点点压弯的青春脊梁上落下,满目皆是苍凉——没有人能永远生龙活虎猛斗下去。王小波说,“我只愿蓬勃地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特立独行的人要么艰难前行但最终成功,要么陷入世俗随波逐流。显然,王小波做到了前者。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王二就好像是自己多年未联系的发小,几十年后再次见面,王二已从一个小孩子“缓慢受锤”成了中年人,他坐在我对面缓缓点起一根烟,依然用他那特有的“不正经”慢慢讲述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突然体会到了《论语》中的那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是的,这不仅是王二的黄金时代,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是每位读者的黄金时代。

每当我阅读王小波的著作时,我都会有一种独特的感觉。这是因为他的写作本身就像一个大舞台,而他本人则是这个大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员之一。他是一位口若悬河的文人。他的语言总是那么亲切,就像他自己的声音那样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真实而直截了当的风格,让许多人感到不适,但我认为,这种真实不是他的语言,也不是他的生活经历,而是他对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所进行的深刻思考与洞察,他的写作也像他本人那样,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总能打动人心。在我看来,王小波的文字值得每一位当代中国人细细品味。他曾被冠以痞子之名,然而《黄金时代》却在香港、台湾瞬间引爆市场,随后在内地再度引爆销售。现在,许多人随着年龄渐长开始读懂了王小波嬉皮之下的深深悲怆,明白了为什么古人总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流行歌曲要不停地唱青春少年是样样红了……

在我看来,《黄金时代》最妙的地方在于,当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它时,总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体会。对大多数人而言,十几岁初读时,读到的是一个“性”字;二十几岁读时,读到的是一个“情”字;在近而立之年再读时,读到的却是一个“真”字。而现在的我,读到的是“蓬勃地生活下去”,不知道再过些时间重读,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

陈榆珍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2001班(1).jpg

陈榆珍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2001班

国魂须由国人凝聚

                         ——读《猫城记》有感

《猫城记》是一部既具有寓言性质又具有科幻色彩的长篇巨著,它是老舍先生一生作品中最为怪诞的一部。小说采用了寓言的方式,体现了作家对民族本质和革命问题的独立思考。老舍先生在揭露旧社会弊端的同时,也在唤起民众的自觉意识,希冀国人能以此为鉴,开辟一条光明的前进之路。

小说借火星上一座荒诞的猫城,以黑色幽默诉说彼时中国的真相。文中通过“我”去观察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以此来反映那个时期的中国面貌。“我”总是千方百计寻找改变猫国现状的一丝生机,却又在每个闪着微光后看到毁灭的巨指的黑影把光遮灭。大蝎,猫国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手握兵权、权势滔天的军阀政治家,他以“迷林”这种祸害平民的方式,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官商混杂的社会腐败现象。大蝎之子小蝎,是一个出国留学的新派人物,有知识并且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弊端而无力去改变,最后成为“敷衍之人”;入学第一天就大学毕业、每个人都是第一名的学生;被欠薪几十年,得不到学生尊敬反被杀害的校长等。一个个看似那么的荒诞、那么匪夷所思的人物和故事,通过这些描述,我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个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愚蠢的国度,也对那些麻木不仁的猫国国民的劣根性痛心。政府的昏庸无能、官员的腐败堕落、民众的愚昧盲从,社会道德的缺失、教育的形同虚设、年轻人的迷茫与麻木等,种种问题的交织,最终导致猫国的灭亡。

看完这部作品,我能更加深刻、真切地感受到《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所展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那些唤起国民意识的革命者,牺牲者们的伟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国民的思想荒漠里种下了一片绿洲。就像文中的大鹰,我觉得我指间流淌出来的文字不足以形容他的伟大,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以身殉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舍生取义,只为换取更多人的“觉醒”,国家才有了未来。虽不知身后事如何,但有一分光,便发一分热。面对整个破破烂烂的国家,他说:我还是不悲观,我的良心比我,比太阳,比一切,都大!我不自杀,我不怕反对。遇上有我能尽力的地方,我还是干一下。明知无益,可是我的良心,比我的生命大得多。死在战场的虚荣,我只好让给你。我愿不光荣的死,可是死得并非全无作用。

猫国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猫人亦可是任何一类人。看似荒诞的一切,实则,是最露骨的真实。《猫城记》写于1932年,九一八事变令许多中国人看清了残酷的现实,老舍先生用手中的笔,陈述着当下,也叙说着未来。纷乱的各种政党、各种体制、各种运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但真正有效的对策却是寥寥无几。老舍先生在猫国所见的一切,恰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他言语犀利地指出当时国人的诸多弊病:好大喜功、虚荣狂妄、不求甚解、盲目从众、轻视文化、失却人格……每个时代都有做实事的人,但做实事的人,并不一定是清醒的人,为名、为利,或为国、为家,胸怀不同,结果自然不同。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值得传承,并且早已融于民族的血液中,不可分割。然而,我们必须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些深深附着在民族血液中的卑劣心态,无疑是一个民族最强大的敌人。也正因如此,猫国的一切,仍然映射在当今的某些角落。老舍先生在猫国仍然牵挂着回归地球,正如我们,永远不该放弃希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外在气质,也是一个国家国命之所寄和国魂之所在。我们需谨记: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拥有着无数璀璨的文明,由开始的百孔沧桑到如今的繁华兴盛,当根伟一球把中国队送进世界杯时,我们怎能不狂欢?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我们怎么不自豪?曾经的民生凋敝,曾经的战火纷飞,曾经的“东亚病夫”之名,俱往矣……如今,这片热土上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

70年风雨兼程,70年艰苦奋斗,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寸都深深地烙下华夏后代的足印,长江黄河是我们奔腾的血液,高耸入云的山峦是我们不屈的盘古,无尽的森林草原是我们乌黑的青丝。祖国的每一部分都和我们密不可分,不但镶嵌在我们的身体里,还深深嵌入我们的心中。我们都是时代的骄子,是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用朴实的双手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迈着稳重的步伐走向世界,我们的国魂必须由我们国人来凝聚,我们都在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再铸我们的民族之魂!

(三)

曾美慧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2001班.jpg

曾美慧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2001班

人生如诗,悠远绵长

——读《优游人间》有感

林语堂先生在《优游人间》中写道:“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它有韵律和拍子,也有生长和腐蚀的内在循环。”我很是认同这句话,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本就是具有规律性的过程,是经历了天真烂漫、牙牙学语的童年时期、年少轻狂又热情肆意的青春时期、步入社会而逐渐成熟的中年时期,也包括随着人生的脚步活得愈加通透、安乐知天命的老年时期,而若要用一句诗形容人生,那便是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在《优游人间》中林语堂先生大到谈哲学、谈草木、谈艺术、谈梦想,小到谈看电影、喝茶、买鸟。凡此种种,皆是生活,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平易的语言刻画的是对诗意人生的诠释。若放在现在,我将其理解为对浮华生活的沉淀,追求的是生活的那一片净土,静谧而从容。就拿书中的《看电影流泪》这一则来说,林语堂先生将中西方对于“哭”这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写出来,中国人认为忧伤喜怒为七情之正则不以为耻。而西方人认为人应具有勇毅,动心忍性的人格特征,而在作者的角度看,哭泣乃人之常情,应随性自由,或许我们都曾听过“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人终是有血有肉的,遇之难事抑或是被生活中至真至诚的事物打动,又怎能讲求不轻弹呢?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是自己的,我们心中有情皆可抒发,人生得意须尽欢,要勇于表达我们的感受。

在书中林语堂先生用诗意打开我们的生活,讲求的是人生现实性和精神性的向往,是对造物者创造人类时所寄予希望的理性思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界中的种种事物,是要拥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的得失,大抵就是如作者所言我们是这美丽尘世上过路的旅客,因而在这宽大的尘世中,我们更要获得精神的和谐。即我们要学会返璞归真,将我们这一颗颗因喧嚣而躁动起来的内心,投掷于这大自然中,享受自然所给予的一切,有树木、花朵、碧海、蓝天,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回归最纯粹简单的快乐,去感受“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去体会“落日倒影双塔,晚风吹散万家烟”,同时顺应自然而生活,从而能够达到“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也需在“爱”指引下才能影响人的德性与人生,林语堂先生在此书中引导人们如何在繁华紧张的尘世生活中,享有几分悠哉游哉的恬适,有意地进入到简朴的思想和生活里去,可见大自然和我们的人生之间有着真切见识的哲学。

人生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如沧海之一粟。林语堂先生说其人生如诗如画,我想用中国的山水画来形容应该算是比较贴切的。山水画中,其山水之景描绘得无比细腻,更有文人雅士喜题诗于山水画中。诗歌是对其画中景物的总括,读此书时观其整体,我犹如是其画中人,所见也只是画中一角。而古人喜欢在画中留白,且尤为喜欢以墨染的形式勾勒,用平实的手法勾勒画中的大千世界,也就如我们用对抗喧嚣世界的淡然的心来过好我们的诗意人生。我们虽为微小的人物,可是在人生漫漫途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如书中描述的那般与三五好友围炉煮茶、泛舟前行、高谈阔论悠悠天地,莫不是人生一大幸事!也正是如此,在读此书时我总是感觉心情愉悦,林语堂先生以美的心灵和情怀静心观万物,以悠闲的姿态和任远的智慧去领略自然和人生,似乎总能带领我找到那一处心安归处。

“优游人间”既是我们追求简单生活的得道之法,也是悦己于世的快乐之道。现在的我们总会因为一些琐事困苦于心,因而缺乏一颗从容淡定、淳朴的内心。但是究根到底,我们要学会面对社会和人生,在忙碌生活中找到我们的精神源泉,从而把握我们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