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馆情动态

馆情动态

第六期新书推荐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的这句箴言精准洞见了物质享乐的局限与读书的精神价值。外物带来的感官满足终会随时间褪色,而读书滋养的心灵滋味却能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广商图书馆新书推荐官已为大家甄选多本佳作,邀请同学们翻开书页,在墨香的浸润中体悟这份穿越时光的精神回甘!

745f7ea929e93d2501b4e8120571eb22.jpg

书名:《芯片简史》

作者:汪波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索书号:TN43/20(弘书阁)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芯片六十余年的发展脉络,通过四大部分层层递进的方式勾勒出半导体这一核心技术的演进过程。第一部分追溯芯片的诞生起源,从真空管时代的技术局限切入,讲述量子力学突破如何为半导体物理奠定基础,巴丁、布拉顿与肖克利发明晶体管的协作与纷争,以及“八叛徒”出走仙童后硅晶体管的问世,最终以基尔比的单片集成与诺伊斯的互连方案完成芯片的发明,还原了从理论萌芽到核心器件诞生的曲折历程。第二部分聚焦于技术迭代的演进,既展现MOS 场效晶体管从“无足轻重”到成为主流的逆袭,也详解摩尔定律从纸片推演到持续修正的延续之路,同时铺陈计算芯片(CPU、FPGA)与存储芯片(DRAM、闪存)的发明突破,呈现芯片性能与功能不断突破的内在动力。第三部分描绘芯片技术的分化多样图景,一方面阐述模拟芯片在通信、传感领域的应用拓展与IGBT功率器件的发明之争,另一方面追溯光电器件的发展,从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图像传感器到高亮度LED,展现芯片如何适配不同场景需求实现技术多元演化。第四部分剖析芯片产业的生态体系,既涵盖设计端SPICE仿真程序、VLSI革命与ARM IP授权模式的形成,也聚焦制造端代工模式崛起、林本坚浸没式光刻与胡正明FinFET 结构的技术突破,最后直面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挑战,提出新材料应用、仿生设计等解决路径,揭示芯片产业从技术到生态的系统性建构逻辑。全书既按照芯片发展的时间进程展开论述,也按照芯片的不同功能来单独排布。

精彩片段:

当他们推开外面的大门时,亿万片晶莹的雪花在他们的面前飘落,每一片雪花都是一枚六角形的晶体,它们紧密地包围并覆盖了这座四四方方的建筑,其中一个实验室里有一支孤零零的内部为正四面体晶胞的晶体管。站在门口的几个人一定想象不到,若干年后,这个比例将反转——人类一年之内生产出来的晶体管,将远远地超过飘落在这片土地上的雪花的数量。

推荐理由:

《芯片简史》从不设限于读者。无论你是芯片研发人员,还是芯片行业关注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通过这本书您将会了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脉络,看出技术创新的模式和规律,发现那些隐藏在背后的行业发展规律,了解到芯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本兼具科普性与深度的著作,既是理解科技与时代共生的窗口,也是解锁芯片奥秘的钥匙,值得每一位对芯片世界好奇的人细细品读。

名人书评:

芯片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核心与基石,芯片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如果你想了解芯片的前世今生,汪波博士的《芯片简史》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该书不仅梳理了芯片发展的脉络,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芯片发展历程中那些带有哲理且具有启发性的精彩瞬间。——张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前院长)

32c5ffd28bf2da4505dc6e2d7dfd73e5.jpg

书名:《喵星语解密手册:how they have us at meow》

作者:〔英〕莎拉·布朗(Sarah Brown)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索书号:S829.3/70(弘书阁)

作者简介:

莎拉・布朗(Sarah Brown)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猫行为学专家与科普作家,其研究与创作始终扎根于“人与猫的深层联结”这一核心领域。她曾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人与动物关系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学术经历为她后续解析猫的行为逻辑与人文关联奠定了扎实基础。作为专注于猫研究的学者,她著有多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作品,其中独作《The Cat: A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猫:自然与文化史》)影响力最为深远,该书不仅被翻译成三种语言在全球发行,系统梳理了猫的自然演化与文化象征,也让她赢得了“猫文化与行为研究的集大成者”的赞誉。

内容简介:

全书以科学视角解锁猫科动物的沟通密码,“野猫和女巫”深入追溯人类与猫关系进行的演进史,随后从嗅觉角度解析猫的“化学语言”,猫咪“留下气味”不仅是领地标记的本能,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吸引人类从一声‘喵’开始”则是从听觉角度对猫的语言进行声学解码,明确指出“喵”叫并非猫科同类交流的主流方式,而是为引导人类照顾者进化出的专属信号。此外猫咪也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值得观察和解读,尾巴直立代表撒娇求关注,轻轻摇摆暗藏犹豫。耳朵朝前流露喜悦,拉平朝后则是愤怒预警,这些细微动作共同织就猫的情绪图谱。猫咪与人类进行亲密互动交流时用耳背蹭手、舔舐主人的示好行为,并通过眼神交流建立信任的情感联结过程都被详细记录。此外,书中亦详细记录和分析了人猫相处和互动中猫在应激、求偶、捕猎等特殊场景的反常信号背后的复杂缘由。所有沟通解码的最终目标都指向“有它们陪伴的开心”这一温暖的内核。作者以大量真实案例诠释猫咪独特的语言体系以及如何用独特语言为人类带来温暖与治愈。

精彩片段:

1.大量未绝育的宠物猫在户外自由活动,它们与数百万只无主流浪猫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繁殖群体,相互之间寻找伴侣……人类对猫繁殖的控制力度微乎其微,这说明它们并未被完全驯化。猫与人类之间独特的关系被描述为半驯化、部分驯化或一种与人类特有的共生关系。

2.如果尾巴的抽动变为剧烈的摆动,表明受刺激或烦躁程度增加,这一般发生在猫更加专心注意目标猎物或玩具的时候。被抱在人的膝上接受抚摸时,剧烈摆动尾巴说明它已经感到不太舒服了,如果你不想被抓伤,最好赶紧停止抚摸它的行为。此时,猫的耳朵也可能变得更加活跃并伴有不安地抽动。

名人书评:

咕噜声、嘶嘶声、喵喵声,闻气味,抓挠,斜耳朵,甩尾巴,还要用头拱来拱去。猫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即便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它们想说什么。莎拉.布朗这本令人愉快的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猫科动物朋友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感受它们身上仍然存在的神秘之处。——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伍德校区自然哲学教授

1cf9b575ffcb0b3bc892250a5419fe2e.jpg

书名:《侨批记忆》

作者:厦门市思明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员会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F832.6(弘书阁)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呈现厦门“侨批展厅”的珍贵展品,深入解读侨批这一“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开篇聚焦侨批中的陈嘉庚公司封笺,通过其上记载的东南亚及国内70 余家分支机构信息,具象呈现陈嘉庚先生的商业智慧与其庞大的商业帝国。然后以家国情怀维度呈现侨批中的抗日宣传信笺、汇款购买“救国公债”等实物;进而用更细腻的笔法从询问家乡亲人起居、房屋修缮细节的家常絮语勾勒出侨批中的乡土情结。书中深入挖掘侨批中的孝悌德行,通过侨胞明确款项分配供养父母、亲属的记载,印证其作为家族经济支柱与伦理纽带的双重意义,并从侨批中对子女治学、处事的教诲延伸解读家风文化。此外本书还系统梳理侨批信局及其经营网络,展现这一“海上票号”联通东南亚与欧美的运作脉络;同时解析侨批的国际兑换与货币称谓,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外国银洋、本国银元到国币、法币、金圆券再到人民券、港币、人民币等,完整呈现了现代货币沿革与金融主权捍卫的历史轨迹。最后还有对侨批书法风格的赏析模块,呈现信笺上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笔墨痕迹。全书以清晰脉络串联近一个半世纪的侨批档案,立体呈现华侨精神与中外交流史。

精彩片段:

1.历史信息、思想和情感,正是这三大因素,促使侨批从个人记忆、家庭记忆、族群记忆、城市记忆,一步步上升为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2.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为解决财政困难问题,补充军费,1937年9月1日,中国政府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开始公开发行“救国公债”。华侨一向具有爱国之心,知道祖国正在抗战,经济困难,无不积极购买。为了向收侨批的侨眷宣传购买救国公债,在公债发行期间,邮政局在接收海外侨批后,会在侨批封上加盖“请购救国公债”的宣传日戳,提示侨眷购买。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海外侨胞积极认购公债11亿余元,超过战时发行公债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些公债战后没有偿还,实际上与捐款无异。

3.从1937年至1942年,华侨共捐机217架,约占国内外捐机总数1270架的17%。华侨捐献飞机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力量,削弱了日军的制空权。

e5a6a5e297425b21761f843325f22959.jpg

书名:《叶圣陶的语文课》

作者:叶圣陶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索书号:G40/755(弘书阁)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出版领域的奠基性人物,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务。他的文学代表作有《稻草人》《倪焕之》等。教育领域是叶圣陶倾注心力最多的阵地,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贯穿其教育实践始终,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发展的能力。他首次明确“语文”学科的定义,重塑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养成阅读习惯、训练写作技巧、培养欣赏能力”为核心,分三大部分系统呈现语文学习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方法。在“阅读与指导”部分,先生深刻阐释“阅读是学习写作的基础”这一核心观点,详解“揣摩”文本的路径与“精读”的实操要领,更以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为范本从体裁界定、文笔技巧到优劣点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写作与指导”板块构建起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方法论体系,《作文论》夯实写作本质认知,《和教师谈写作》提出“想清楚再写”的核心原则,《拿起笔来之前》聚焦生活积累与感受提炼,《开头与结尾》拆解文章结构的实操技巧,而《重读鲁迅先生的《作文秘诀》》则呼应“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写作原则。“文学鉴赏”部分则衔接前两辑内容,《文艺作品的鉴赏》确立“细察如蜂采蜜”的鉴赏准则,然后以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茅盾《浴池速写》和韩愈《答李翊书》为案例进行拆解分析。全书贯穿“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既是语文学习的实用指南,亦是理解语文之美的钥匙。

精彩片段: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