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馆情动态

馆情动态

第七期新书推荐

"Without books in life, it is like without sunshine; without books in wisdom, it is like a bird without wings.——William Shakespeare"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的这句譬喻精准勾勒出书籍于人生的核心意义。阳光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正如书籍是滋养生活的精神之光,物质带来的满足往往转瞬即逝,唯有书籍能给予持久的精神滋养。广商图书馆新书推荐官已为大家甄选多本佳作,邀请同学们翻开书页,让文字的光芒照亮生活,借智慧的翅膀飞向远方。

57e54fb2c36eae8c73369d17c6ab71e3.jpg

书名:《唐人街之味》

作者:杨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I253.7/1167(弘书阁)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作者的纪实笔触,循着海外华人的味觉足迹铺展百年移民长卷。开篇“寻味伦敦”以作者初抵英伦从水土不服的厨艺及味觉失灵到唐人街的味蕾救赎,在红灯笼与锅气交织的街区里,开启对中餐背后移民故事的深度探寻。“跨海而来”追溯中餐登陆英国的起点,聚焦“杂碎”这一标志性美食的历史渊源,揭开早期华人以食物为锚点在异乡立足的序幕,还原“李鸿章杂碎”等传说背后的华人生存智慧。“锦绣余烬”则将视线投向乱世中的迁徙之路,通过1950 年代上海移民周英华等初代主厨的经历,讲述战乱年代华人背井离乡后,在利物浦等城市的中餐馆里维系生计的漂泊史,锅碗瓢盆间盛满乡愁与坚韧。“不中不西”勾勒出中餐的本土化蜕变轨迹,从为适配西方口味而改良的咕咾肉,到“中西合璧”的创意料理,展现20世纪70年代香港移民海伦等餐饮从业者在文化碰撞中寻找平衡的过程,那些“奇奇怪怪”的改良滋味,实则是移民群体融入异乡的味觉密码。“八仙过海”呈现中餐的多元绽放图景,随着21世纪初西安移民魏桂荣等新移民涌入,陕西肉夹馍、川菜等地方风味与老干妈、辣条等食材走进英国街巷,全英两万多家餐馆与外卖店共同书写着中餐的丰富性。“险中求利”直面移民创业的荆棘,从种族歧视下的“替罪羊”困境,到疫情期间遭遇的边缘化冲击,记录中餐从业者在行业竞争与社会偏见中坚守的历程,以及他们从沉默到主动发声的觉醒。终章“四海为家”为这段味觉史诗画上句点,三代主厨的灶台传奇终汇成共鸣。海外中餐馆早已超越谋生场所,成为华人安放乡愁的港湾,而那些在融合中新生的“唐人滋味”正是百年移民史最鲜活的味觉注脚。

精彩片段:

1.吃,是在英国的中国人(华人)永远热衷讨论的话题,中餐太特别,中国食物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太深了,很多人认为英国是美食荒漠。生活在这片荒漠中,自然对家乡的美食产生了无法遏制的执念。

2.老板身后的墙上贴着八骏图,还有普通中国外卖的几样经典照片,香酥鸭、虾饺、蒸饺。就是这么不起眼的小店,养活了无数中国移民。对于在海外的中国人而言,中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就业技能。

3.很多中国海员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排斥,只能在洗衣业驻足……随着华人洗衣店的增多,普遍受到来自本地人及工会越来越多的敌意……现在中国海员们决定发挥一项特殊技能:中餐。看起来不会和当地人争夺就业市场,还能通过美食加强彼此的了解。从简陋的海员食堂“破圈”走入餐饮市场,真正意义上的中餐馆开始在英国粉墨登场了。

4.因为疫情,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遭受了一次心理的冲击。风波背后,融合了地缘政治、东西方对抗、治理模式、文化差异等各种因素。遭受打击后,华人社区仍然在废墟上顽强挺立。富有忍耐力和进取精神的华人社区变得更加坚韧,并将不断丰富现代华人(中国人)概念。

5.中餐在海外也走过了同样丰富多彩的路。如果最早的中国海员看到现在的中国人在异国开设的餐馆,他们一定会发出惊叹:凭借中国人与生俱来的韧性和智慧,一个个难关终将渡过,无数可能在眼前展现。

推荐理由:

封面缀着喜庆红韵的《唐人街之味》,见“唐人街”三字便唤起好莱坞电影里的华人社区想象,翻开却遇见三代主厨的灶台传奇,锅碗飘香间藏着百年移民的乡愁,更熬出新旧交融的新唐人滋味!

c88cbb1a014772c22ed5e8ae0bff3318.jpg

书名:《茅台——光荣与梦想》

作者:何建明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53.3/565(弘书阁)

内容简介:

该书以“为何它能醉天下”为开篇设问,通过35 万字叙事与40 余张老照片,通过九个章节的层层递进聚焦和记录茅台70 年发展历程,既回溯了茅台从清末民初成义、荣和、恒兴三大功勋烧房鼎立,到1951 年合并诞生“国字号”酒厂的历史脉络,还原了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的传奇过往,也聚焦赤水河畔孕育的初心与丰碑。刻画了郑义兴、李兴发等酿酒大师用技艺与坚守捍卫茅台品质与品牌,深入解析了茅台的酿造“秘密”,从“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古法工艺传承,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密码与微生物世界的哲学奥秘。以“一瓶茅台酒,半部国企史”为脉络,呈现了从年产75 吨到万吨突破、从濒临困境到市值万亿的奋斗征程,既书写了腾飞路上的荣光,也不回避发展中的顿挫,最终在对茅台自然、品质、价值、成就四大密码的深度挖掘中,礼赞茅台人坚守初心、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以及中国百年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的精神。

精彩片段:

1.她在踩踏时的身子尤其是臀部和整个上身一起在有节奏地抖动着……这时的汗水随之从她的发根、额上、双颊、肩膀和身体上流动与挥洒出去,洒落在双脚踩踏的曲料之上和坯具之外的地面上。她因劳动涨红了的脸上没有表情,只有专注,一块又一块曲在她优美的“舞姿”下脱颖而出,方方正正地排列在那里,像飒爽英姿的女战士一样,等候着血和烈焰的洗礼。

2.即使是像茅台这样的酱香型酒,实际上它部位认知的奥秘,就在于它需要把自身的“酱香”“窖底香”“醇甜香”三种不同典型体的原酒进行勾兑,然后才能成为现在大家喝上的“茅台”。

3.有一种“台”叫茅台。“茅,菅也”,即茅草;“台,观四方而高者”,高于四方平整处为台之范式。几千年前,赤水河畔一隅神奇土地,濮僚人筑了一个土台,于台上立杆祭祀祖先,台上长满茅草,称茅草台。后有“茅台村”,再有茅台酒,横空出世,香飘四海。

推荐理由:

翻开何建明的《茅台——光荣与梦想》,可以从“一瓶茅台酒,半部国企史”的角度,深入了解“国酒”“天下第一美酒”百年飘香的奥秘。 

8a14465160ffddc966ea89f99c663c68.jpg书名:《胖东来:向善而生》

作者:木刀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索书号:F724.2/82(弘书阁)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角度系统地解析了胖东来为何能成为中国本土零售商业奇迹的缘由,开篇即直击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极致服务,就该赚钱”,通过顾客服务铁三角和全面体验管理等具体框架,结合极致细节服务的案例,阐明“把爱和快乐传递给顾客”的服务理念,更解读了服务与盈利之间的底层战略逻辑。而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胖东来对员工的极致投入,即“最划算的投资是投资员工”,胖东来以其完善的员工福利体系,通过文化浸润与利益共享换取员工忠诚,揭示高执行力源自员工对企业的真心认同。依托对员工的信任与赋能,胖东来进一步将专业主义渗透到运营全链条,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科学家”,从“老板抓卫生”的细节切入,延展至精细化管理、高效供应链搭建与自营模式诀窍,展现其如何通过专业能力创造利润,更揭秘了“把企业目标变成员工自发行为”的管理智慧。此外胖东来还将目光投向国际标杆开市客,并探索出一条兼具标杆基因与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终章聚焦于实践层面,解答了“胖东来,你要怎么学”的核心问题,从企业“向爱而生”的价值观到“祛除私欲”底层逻辑,给出从人格塑造到团队建设的实操指引。

精彩片段:

1.有些商品,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建立和顾客之间的信赖关系。在胖东来,每一排货架上,都放置了一个《缺货登记表》,用以统计顾客的需求。这又是一个绝好的和顾客建立关系的纽带……零售业应该和顾客建立什么样的联系呢?高信赖+强关系。这样的企业才能听到顾客真正的声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顾客把有限的购买力或者说额定范围的购买力,花费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感的商品上,这个满足感可以理解成同样的价格获得最高的品质,或者同样的品质实现了最低的价格,再简单一点可以理解为单位价格获得了最大的价值,也就是同样的消费效用最大,幸福感最大,这就是极致的性价比,这就是幸福哲学的秘密。

推荐理由:

想知道被誉为“中国零售业神一般存在”的胖东来,凭啥成为本土零售奇迹、靠啥封神?这本《胖东来向善而生》不仅提供了成功的秘诀,还戳破了“学不会”的真相,手把手地教你抄对作业!

38766b745071aca973fbf184f490f38a.jpg

书名:《避暑山庄传奇》

作者:窦忠如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索书号:K928.73/232(弘书阁)

内容简介:

该书是以承德避暑山庄为轴心的历史文化纪实作品,这座由康熙选址营建,历经康雍乾三朝89年方才建成的皇家行宫不仅是供帝王避暑休憩之所,更是暗藏着固边安邦的政治考量,是仅次于紫禁城的清代“夏都”与第二个政治中心。同时,避暑山庄也是塞外外交风云的见证者,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前的磋商筹备到乾隆时期接待朝鲜、越南等藩属国使节的盛典,展现其在边界划定与宗藩关系维护中的外交效能。除了宏大政治叙事之外,书中亦铺展着纷纭旧事,既有皇子争权的暗流涌动,也有咸丰皇帝临终托孤等影响晚清格局的关键瞬间,种种往事都让这一座皇家行宫的历史更显鲜活。不仅如此,书中还对这座宏伟精湛的皇家行宫的建筑艺术进行呈现,“南秀北雄”的风格融合江南园林与塞外元素,七十二景中三十余处水景借热河泉而成,与普陀宗乘之庙等藏式建筑共同诠释多元文化交融的匠心。而“岂止外八庙”的论述,则延伸至周边庙宇群的宗教意义与民族象征价值。最后,追溯了山庄从晚清毁坏到近现代保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完整呈现这座“塞上明珠”如何见证清王朝近300年的兴衰。

精彩片段:

1.以独特造园手法建造的承德避暑山庄,融合了中国南北园林的诸多特点,还兼具中国南秀北雄的自然地理之精妙,简直称得上中国名胜园林之集大成者。概括起来,避暑山庄有这样几个特点:一大、二野、三朴、四精。大,避暑山庄占地面积达56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野,避暑山庄基本是取自自然山水之本色,不仅山川林泉是自然天成,就连其中的兔、鸡、鹿、鹤也不曾进行驯化,非常富有山野之情趣;朴,避暑山庄里的所有建筑基本上是朴素淡雅的灰色砖瓦为主要建材,与周围乡野村庄显得非常协调而和谐;精,避暑山庄的造园技艺十分精湛,布局也非常严谨,特别是因地制宜的造园思想,更具有一种巧夺天工的意韵。

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写道:“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当然,马克思还提到“劳动创造了美”,但这种美“却使劳动者成了畸形”。